安立勇
◆摘 ?要:藝術對于人文教育和審美不可或缺,公共藝術教育是高校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課程建設的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需要首先解決其支撐體系的切入點問題,不要走“鋪攤子”的老路;藝術實踐是大學快樂生活的載體,是通識教育理念和藝術理論教學的升華與歸宿,是育人目標和課程安排的定位與實現,是師資隊伍和社會資源的有效匹配。
◆關鍵詞:公共藝術;課程建設;通識教育;藝術實踐
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資源與課程建設現狀,與通識教育“文理貫通”“全面發展”的理念相距甚遠。從世界范圍來看越來越多的大學自覺把學生的藝術素養納入通識教育體系,并彰顯公共藝術實踐環節和領域的育人效能成為一種趨勢。
在健全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基礎上,改革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藝術實踐應該成為突破目前公共藝術通識教育課程現狀的關鍵。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必須先從制度上明確公共藝術課程在課程體系上的地位,嚴格落實教育部將課程納入專業教學計劃的規定,開足開齊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接下來盡可能多地開設各門類實踐形式的選修課程作為補充,吸引學生廣泛參與、有所選擇、形成興趣。構建高校公共藝術通識教育支撐體系,明確從公共藝術實踐為切入的理念與實踐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通識教育理念的支撐
藝術形象思維的表達與科學邏輯思維的表達同等重要;科學邏輯寄予思維訓練,藝術創意寄予藝術實踐。愛因斯坦說過,真正的科學與真正的音樂需要同樣的思維過程。在當下新工科、新文科、新農科、新醫科、新商科等新一輪教育改革的新趨勢下,藝術形象思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被重新考量與定位。各門類藝術與科學技術的巧妙融合與完美呈現驚艷世人,蘊含其中的藝術審美超越了工具理性的人文追求,彰顯的文化育人與價值教育相輝映的工匠精神光芒。
基于多元文化的公共藝術通識教育,是著力于應對我國新時代所面臨的價值教育與文化育人的矛盾與挑戰,其中大學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失衡、藝術學科與專業主義至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式微等成為重要議題。人文精神的養成應該更多的以學生為中心,以豐富多彩的知識形態來觸及他們的心靈世界和情感體味,浸潤出自尊與自愛、自由與協作的健全人格與思想情懷。為每一個大學生接觸領略高雅藝術,傳承中外文化藝術經典,營造人文藝術氛圍;研制并開設具體參與和體驗特征的藝術創作工作坊,真實創意創作、登臺表演演奏,進一步感受藝術的魅力,提高其藝術表達能力。尤其對于目前“文理分科”制度下為理工類高校學生,需要耐心細致的了解他們的藝術素養狀況和藝術教育需求,有針對性的創設的藝術學習氛圍;如清華大學工科專業的李健、高曉松、宋柯等音樂人“特例”成為“文理交融”的學業與事業“范例”。
二、藝術實踐環境支撐
充分依托政府、行業、企業、高校資源,構建全方位、大開放的環境支撐系統。東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領銜打造的舞劇《費加羅的婚禮》項目,就是與大慶文化體育旅游集團、大慶市群眾藝術館和大慶市媒體界等政、行、企、校協同合作打造的項目,踐行以舞臺演出實踐來檢驗教學成果的藝術教育宗旨,一體化構建以舞蹈、美術、音樂等藝術實踐為核心的公共藝術樣本。同時,該項目是在東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的青年教師張鵬歌劇重唱工作室的保留節目——排演改編同名歌劇藝術實踐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該工作室在近年舉辦三場專場音樂會,選送學生參加國內外各級各類比賽并獲獎。東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的藝術實踐課程,理論課程專題化、舞臺實習全(仿)真化、實訓基地社會化;使得公共藝術教育具有較強的職業面向,人才培養質量和發展性育人成效得到社會、家長的多方認可。該校藝術實踐始終著眼城市高雅文化藝術品位,與大慶市文旅行業企業共建人才培訓基地,依托地方政府和企業中做好、做長、做強藝術實踐;始終著眼以媒體活動、節日慶典為重點,實現課堂教學與舞臺演出融合,藝術性與商業性融合,藝術素養與職業素養融合;始終著眼以學生為中心,將具有共同藝術目標的在校學生與畢業生的美育潛能充分調動起來,實現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
三、藝術實習實訓項目支撐
學生的藝術體驗以通識教育理念把藝術鑒賞(欣賞者)和藝術實踐(創作者)有機統一,給學生以審美能力、團結協作、基本技能和適應環境的訓練,讓學生了解舞臺與觀眾,接觸作品與自我,萌生創新意愿并形成現實創意,才能讓學生在藝術實踐過程中陶冶身心、領悟快樂。東北石油大學以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和城市經典文藝活動為載體,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實習實訓項目,錘煉實習實訓體系;近年來,應邀參加黑龍江省歌舞劇院音樂劇《女神湖》、哈爾濱市歌劇院音樂劇《情動哈爾濱》等排練演出。
該校斥資組建創作團隊與校企合作單位黑龍江省演藝集團立項共同創排以大慶油田“鋼鐵1205鉆井隊”第十八任隊長、新時期的“鐵人”李新民為原型人物,在多年戰亂、被稱為“世界火爐”的南蘇丹創業、立業故題材的音樂劇《逐夢非洲》,共同申報大慶市、黑龍江省重點文化項目和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力爭得到省和國家相關部門的支持和扶持。
四、師資隊伍支撐
藝術實踐切入公共藝術通識教育支撐體系,發揮作用的前提是師資,因此,建立一個德才兼備、專兼合理、一專多能,能最大程度調動學生、調度資源、適應業務需要的師資團隊實現公共藝術通識教育模式創新的關鍵。設有公共藝術教育相關專業的綜合性高校或設有文化藝術類學科(學院)的專門性高校,應該立足挖潛,依托高校現有相關專業師資資源,按照在校學生生師比配齊、普及、擇優具有實踐教學素質的藝術教師;探索實施公共藝術課特聘教授制度和建設高校美育名師工作室,不斷擴充師資儲備和質量,引導他們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開拓通識教育理念下的藝術教育。
東北石油大學致力在國際化交流合作中培養師資。韓國的現代舞蹈藝術引領世界風潮,并且由于同屬東亞民族身材和音樂舞蹈稟賦相近等原因,近年來藝術學院利用“韓國釜山第十四屆國際舞蹈節暨舞蹈大賽”平臺與來自14個國家的舞蹈專家深入交流學生藝術實踐,展示中國大學生的舞臺表現力;在“愛之實踐合作共贏”舞蹈教學公開展示課活動平臺與韓國漢陽大學進行公共藝術教育交流,并協議開展聯合教學項目大力引進、培養、交流領軍教師。
五、教學評價支撐
公共藝術通識教育知識觀決定了高校藝術實踐教學評價必須隨之改變:評價導向要聚焦基于綜合能力和素質培養的學習投入度,既有的基于知識點、能力點相應標準的考核不復存在。藝術實踐教學樣態決定了不斷嘗試構建“多元化、全方位”教學評價支撐系統的前瞻性與必要性。
近幾年,東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依托最具區域文化特色的傳統優勢藝術項目,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黑龍江花棍舞”課程最具體現北方文化特色,將民間的民俗歌舞通過課程形式完整傳承,獲國家文化部第11屆全國“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學的精品課獎和全國普通高校舞蹈精品課程教學研討會的優質課程。在傳統考評基礎上,學校以各級藝術大賽和創新創業大賽為引領,開展課程成果展示和“比武”競賽活動,并將實戰成績納入相關課程考評成績中。
東北石油大學的大學生創新項目東北少數民族舞蹈創新工作室應時而成,主創并演出的舞蹈《鶴鳴湖》榮獲第七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舞蹈詩編導金獎。由此改變過去評價過分倚重理論知識閉卷考試分數,強調引入多元評價、過程性評價和投入度測評,引導關注藝術教育重在學程、旨在提高、要在堅持的理念;建立實踐活動主辦方、教師、同學互評等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多主體評價模式;堅持定性和定量的科學評價原則,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基金項目:1.2018年度黑龍江省教育廳一般項目《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創新路徑研究》課題編號:SJGY20180066;2.2018年度東北石油大學本科教改重點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