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金財
◆摘 ?要: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以語文能力作為核心的一種綜合素養。個人素養中的語文素養,包含其語文相關能力、語言積累量、語文相關知識、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自身的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因此,農村教師需要充分利用農村中的特有教學資源,以彌補教學資源匱乏的缺點,最大程度縮小農村和城市中的教學資源差別,更好的提高農村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農村學生;語文素養;策略探討
占據小學教育課程中重要組成部分的語文,不但有著對學生思想的啟蒙作用,更是學生能夠學好其余科目的前提條件。社會不斷更新的同時,對小學教育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新課程提倡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著重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語文素養作為學生語文中的重要體現,與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教學的質量問題息息相關。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農村生活中的獨特資源,為學生提供優良的生活素材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語文素養的含義
對于個體來講,語文素養體現在學生的多方面:其語文相關能力、語言積累量、語文相關知識、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自身的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
語文素養中的內容等級從低到高、簡易到復雜一共分為六個層面:①必備的知識內容;②語言知識的累積量;③掌握熟練地技能;④優良的學習方式;⑤自身的文化內涵;⑥適宜的言行舉止。
當今時代的互聯網媒體層出不窮,因此大家常將語文素養掛在嘴邊,然而語文素養不單單包含在語文課程中,語文素養與眾多的課程和生活息息相關。語文素養是從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中凝集出來的,又不斷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加以學習的各方面中不斷重復著這個過程,周而復始會對精神起到凈化的作用。所以,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必定是語文素養,然而由于語文素養的涵蓋范圍較廣,難度較大,想要切實解決語文素養在小學教育中的工作仍然需要教師不斷的努力。
二、農村小學生語文素養的現狀
首先,農村教師的文化水平要求較低,特別是部分工作時間較長,年齡較大的教師,由于當時社會情況導致普遍學歷較低,無法與當今時代的教師相媲美。其次,由于農村的思想較為保守,沒有緊跟時代的步伐前進,因而教師的教育觀念較為落后,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還駐足于傳統的觀念中。教書育人的理念無法貼合時代標準,無法了解素質教育的含義,教師沒有深刻的認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不斷忽視學生的培養需求,導致學生無法進行全面的發展。因此,需要教師充分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展開全方面的語文素養培養。
三、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資源,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根據實際情況,組織相關的課外活動
語文教學資源分為課程中教學資源和課外資源。例如:書本教材、影片、電視廣播、互聯網、社會活動、展覽館、各式各樣的廣告牌等。新課改重點強調學校以活動教學的方式作為教學模式,從課堂走向生活中。學生在參加學校的相關活動中,發展自身的情感、態度、知識內容和技能,通過生活中的環境氛圍進行語文學習,并將其應用在語文中去。教師可以選擇一個時間,每周固定展開一次課外書籍的閱讀交流活動。
比如,教師講到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泉城》課文時,可以選擇學生進行朗讀比賽、讓同學們展開辯論,相似的有關文章等等,讓學生通過文章感受文章中的描寫手法,積累自身的語文修辭手法。多種模式開展活動,充分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也能不斷對同學進行鼓勵,樹立其信心。學生對閱讀的熱情空前高漲,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辦相關手抄報。學生開辦手抄報的時候,需要不斷收集資料。學生需要進行觀察、調查、訪問等手段。通過這些收集方式,不斷培養學生的處理能力和運用相關媒介的能力。使學生熟練掌握并應用語言表達技能,同時結合書籍內容進行實踐感悟的過程。
(二)展開自身的思維想象,對有限的資源進行無限的使用
想要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不能只局限于課堂中,需要結合地域的區別、學生的基本需求,教師需要不斷開發生活中的教學資源,開闊學生的眼界,促進學生學習的過程,實現全面發展學生的目標。教師對待課程資源應有正確的認知,不斷結合實際情況利用現有資源,創造出更多的教學資源。例如,在語文教學中的科技活動時,進行科技創造的過程中,充分利用科技作品中的眾多技能。
四、走入家庭生活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學生的成長發展與其所在的環境氛圍有著密切的關系。根據生活中的點滴事件,產生對生活的感悟,融入到自然生活中,領略不同的教學資源。
1.根據學生家庭的教學資源,讓學習和生活達到完美結合。學生在農村出生并生長,對于生活中的農作物十分熟悉,對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和生長過程自然有著深刻的印象,這是城市中的學生所缺少的生活體驗。
2.根據學生的獨特經歷,更好的對書本中的內容產生切身體會。農村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均有著不同勞動的經驗,教師根據這一特點進行和加以利用。比如,《挑山工》課程教授時,城市中的孩子很難對挑山工產生理解,然而,農村中的孩子需要做各種不同的農活,教師課堂中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經驗展開演講,不斷加深對文章內容的深刻理解。語文素養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也是一個培養的過程。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和培養中,學生通過逐漸滲透的熏陶中,能夠進行終身性的全面發展。
五、充分利用農村資源,利用資源進行教學
(一)深入農村生活中的環境,對其進行開發、利用
農村生活中的孩子在課堂以外的地方,還能看到房子墻壁上的小廣告等。對于教師來講,這些都是很好的資源,不斷豐富自身的語文相關知識內容,積累成語詞匯量等。
農村學生從小接觸自然世界,因而對自然有著自己獨特的認知。青山綠水、裊裊炊煙都是美好的生活跡象。農村生活不僅培養了孩子的真、善、美,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田園文化。
生活和語文二者緊密相連。詩人流傳至今的千古之作,或許只是當時的泄憤而為。近現代的優秀散文大多也包含著民族奮起的思想,而現代的作品則流露著時代的更新變化。因此,可以理解為語文來自生活,卻又高于生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個人的語文素養是從生活感悟不斷積累組成的。
(二)在民俗鄉情中進行感悟
農村生活中有著眾多的風俗習慣,學生以此進行課外資源的收集,具有獨特的民俗特色。比如,“端午賽龍舟”、“清明掃墓”、“臘八粥、臘八蒜”等等,這些生活中的事件均帶著農村的風土人情,匯聚了中國濃重的情感特色。傳統節日到地區特有節日,無一不匯聚著濃濃的親情以及農村生活中蘊含的獨特文化。
(三)發揮農村潛在優勢
農村學校的學校設施通常較為落后,學生相應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比較薄弱。所以,靈活的應用教學道具讓學生變成知識的探索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專心的投入到發現知識的過程中。農村學校的附近有著獨特的田園景色,種類繁多的動植物,這些均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龐大的資源庫。比如,教師講到有關動植物的課程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自然生活中,觀察花草樹木的特點,尋找書本中描寫的動植物。學生通過自身的觀察和實踐,對動植物的特征、特點有著深刻的了解,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語文知識的積累。學生喜歡觀察新鮮事物,這一教學手段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培養了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動手能力,也側面培養了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在觀察的同時,采集相應的植物進行標本的制作,通過制作相應的標本,提高了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農村的優勢教學,將劣勢轉變為優勢,鼓勵學生走進自然融入到生活中,將自己的發現進行整理分析,最終總結相關知識內容和生活感悟。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空間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各種觀念,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養。
六、結束語
簡而言之,農村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工作,是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教學難點。教師需要加強學生的口語訓練,鼓勵學生主動開口;充分結合生活環境,開發生活中的學習資源,不斷研討如何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能夠在農村有限的條件下,對生活中的資源達到最大利用度,更好的對學生進行培養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式錦,李海英.淺談提高農村小學生語文素養的策略[J].好家長,2017(49):186-186.
[2]楊幼萍.以生活涵養語文,用語文化育生活——談“生活化語文”教學中核心素養的生成[J].語文教學通訊,2019,1031(04):34-37.
[3]劉紅梅.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J].中華少年,2017(35):46-46.
[4]吳永國.農村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淺析[J].學周刊,2018,No.375(27):63-64.
[5]李海英,王式錦.淺談提高農村中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策略[J].好家長,2017(56):16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