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夢帆 張婉寧 郭煜奎
摘要:藝術語言作為藝術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存在于美術史數流派中,包括當代藝術家對于作品的塑造也存在其個人語言,那么作為初步學習藝術史并沒有太多繪畫經驗的我們如何形成繪畫語言?本論文以“語言”入手,探究語言實驗的方法目的及其意義所在。
關鍵詞:藝術語言、教學意義、理論價值
一、關于藝術語言
在當代藝術中,語言作為一個藝術家的符號、標志是藝術家必不可少的風格要素。所謂語言,是指各種藝術體裁用以塑造藝術形象、傳達審美情感時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藝術語言是藝術作品形式的基本構成要素。藝術作品的特定內容必須借助于一定的藝術語言才能表現出來,成為可供人們欣賞的對象。各個藝術門類,在長期的藝術發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藝術語言。如點彩派的藝術語言為亮麗的純色和無數細小的點組成的空間,立體主義的藝術語言為用切割的直線、不同視角對模特的觀察重組畫面,抽象主義的康定斯基的藝術語言則是抽象的點、線、面對音樂的認識與表達,達達主義中拼貼的藝術語言是將繪畫與生活中的綜合材料進行空間、層次的整理,超現實主義的藝術語言則是把毫不相干的東西湊在一起,以求脫離現實的殘酷與悲哀。藝術語言以表現內容為目的,同時也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隨著藝術創作實踐的發展,藝術語言也在不斷地發展更新。熟練地掌握并運用本門類藝術的藝術語言,是藝術家進行藝術傳達的前提。但對于藝術家而言,觀念與視覺語言的平衡是需要藝術家進行長期挑戰的功課之一,“藝術家一味追求強烈的視覺效果和創意思維反而不去考慮作品的哲學內涵和觀念表達,當然是得不償失的。反之,作品有哲學內涵和觀念表達而沒有任何視覺效果和創意思維的支撐,也很難打動觀眾。[1]”所以,語言并非獨立存在,語言與觀念的平衡關系是隱藏于藝術作品背后的重要所在,是對藝術家能力素養及藝術修養的考驗。
二、語言實驗的教學目的及意義
隨著歷史不斷發展,更多的語言被寫進了現代美術史,一種語言的出現就代表著一套新的方法論的論證,它們經歷了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驗證以不同形式的語言所具有的獨特表現方式存活到了現在,它們是藝術史留給我們最有價值最珍貴的財富。進行語言實驗的訓練,可以使學生對現代藝術史的了解逐漸清晰,對美術史的趨向有一個深刻的認識,打破他們對于技術的過分崇拜,使他們正確認識藝術。語言實驗的第一個目的在于,在學生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方法論和自己的語言風格的時候,需要對前人所留下來的資料進行探究和剖析,正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中找到最合適的方法。其二,在進行藝術語言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清楚的了解美術史進程的邏輯關系,掌握繪畫如何發生轉變,到最后《白上白》的出現為何代表藝術的終結。其三,打破學生現有的也是僅有的聯考式的繪畫模式。眾所周知,聯考局限了我們對于藝術的認知,學院派從此與我們的繪畫生涯中留下了無法割舍的影子,它不僅使我們不舍拋棄“技術”的糾纏,還會使我們僅限于技術的比拼,降低了藝術其自身及可以帶給我們的價值。美術史語言實驗的練習可以了解馬蒂斯的激情和扁平化的初次出現,畢加索是如何做到思想上的轉變而這是技術遠不能及的,可以體驗任意書寫,像波洛克一樣用身體融入于繪畫,它會使你的情緒得到感知帶來的快感,促使學生的思考。其四,在美術史繪畫語言實驗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批判性思維,使其在對藝術史內容肯定的同時,用批判的態度審視,有利于其藝術道路及自身修養的養成。
三、總結
當代藝術不僅僅只是語言的注入,語言需要強大的知識內力去支撐,同樣,知識內力只有通過恰當的語言才能給人以震撼,創造其價值。其精髓之處是敏銳的洞察能力、善變活躍的大腦及其犀利的語言。“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真諦導致現今泛藝術和反藝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泛濫。“泛藝術認為什么都是藝術,反藝術認為搗亂就是藝術,二者都把傳統上不認為是藝術的東西帶到藝術領域,或者把藝術領域的范圍拓寬。[2]”它們雖然承擔著“藝術界行為和藝術史行為[3]”的責任,但使藝術進入魚龍混雜的混亂且盲目的生長狀態,為藝術本身帶來不可避免的漫罵之聲和莫須有的罪名。正是由于對于藝術的不正確認識導致如今藝術的空洞及審美沉淪等各種弊病,所以,正確認識藝術史變得尤為重要。以上就是作為語言實驗方法教學的目的及意義,希望能夠在更多的新生課程中得到有效推廣,雖然每個學校都會有中西藝術史的課程,但僅僅是理論課程并不能夠帶來學生的有效認知,希望能夠與具體實驗課程相結合,達到對藝術的正確認識。
參考文獻:
[1]《先鋒班-一個實驗藝術教學的案例》:呂勝中,[M].人民美術出版社。
[2]《總體藝術概論》:邱志杰,[M].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3]《邏輯與心性》:那新宇,[M].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