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教育教學方式的改變,基于互聯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越來越多地被用于課堂教學,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本文以《機械制造工藝與裝備》課程為例,對傳統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在課堂教學上,進行了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實踐探索,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了課堂活力,提升了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關鍵詞: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改革實踐;課堂活力
隨著李克強總理“中國制造2025”和“工匠精神”計劃的提出,中國逐步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而這期間急需大批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兼備的高技能人才。《機械制造工藝與裝備》是機械或近機械類專業的主干課程,也是從事機械制造行業的基礎課程,面對新的學情,傳統的教學模式已顯露出許多問題,急需找到新的適合目前學情的教學模式,本文將互聯網用于課堂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學情分析
目前我院的學生多為零零后,被稱為“互聯網上的居民”,他們已經習慣于在網絡的海洋里尋找各種各樣他們需要和感興趣的信息和樂趣。這時,如何抓住和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已成為上課老師們比較費心思的一件事。無論老師如何善意提醒或是嚴格要求,自律性不高的學生總也擋不住手機的誘惑,變成“低頭族”,嚴重影響了課堂紀律和教學效果。部分老師采取了收手機的辦法,但很快就有第二部手機,收效甚微。再者,如今的學生,多喜歡新鮮事物,傳統的教學模式多采用以教師講解,學生聽為主的“灌輸式”教學,學生容易產生聽覺和視覺疲勞,認知參與度不足、教學效果有限。另外,課時的壓縮,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不高,也使得僅靠課堂時間,很難達到教育目標,這時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已顯得尤為重要。
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將手機移動終端作為教學工具在課堂上應用,拓展教學空間,創建新的課堂模式。下面以《機械制造工藝與裝備》課程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講述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移動互聯網技術。
二.互聯網教學的實施組織
1.課前:預習資源準備及云班課推送
現階段我院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不高,還需要教師設定。利用互聯網技術實施翻轉課堂,“先學后教,先做后學”,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教師根據下次課需要涉及的知識點、技能點,提前自己錄制微課,或從愛課程網、學習通、中國大學MOOC等學習平臺或網絡資源上借鑒或引用好的學習資源,以微視頻、微動畫、課件等生動、活潑、鮮明、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推送到云班課平臺上(這里用的是藍墨云班課,也可以用其他移動學習平臺),視頻時間以不超過十分鐘為宜。利用任務驅動法布置任務單,促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輕松學完推送的學習資源,其中,微課、視頻、動畫應設置防拖拽、觀看及格率等功能。教師通過網站數據,監控學生學習進度,督促學生學習,解答學生的疑問和提出的問題,評價學習情況等。還可設置相關的習題或檢測,并設置積分或經驗值,學生完成檢測獲得的積分則記入該課程的過程性考核,督促和激勵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預習基本概念、基礎知識點等內容,減少課堂教學占用的時間。
2.課中:實體課堂完成重點難點講解
通過課前預習學習資源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點后,實體課堂中老師的任務就是查缺補漏、重點難點講解,教師的角色由講解者變為輔導者。課堂教學也能很好的利用互聯網平臺如雨課堂、藍墨云班課、課堂派、微助教、kahoot等,這些平臺里的如搶答、搖一搖、彈幕、投屏、頭腦風暴、學情反饋等功能,極大的豐富課堂教學模式和手段,提升課堂活力和參與度。如應用彈幕,在教師提問的同時,學生迅速做答并投屏到屏幕上,增加了互動樂趣,而且較之前的個別提問,或是小組討論代表陳述,該模式學生參與度明顯的提高了。利用這些功能也可方便的完成如考勤、作業、測試、資料、交流和成績等信息的記錄。傳統的教學方法如師生互動、小組討論、工程案例分析、任務驅動法等也可以很好的融入到互聯網教學中。對于實操演練和規范性操作可在課堂上面對面傳授,也可錄制成視頻文件,傳至學習平臺,供學生模仿和學習。互聯網教學模式,學生學情分析和數據統計幾乎是實時的,為教師更好的把控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提供了統計依據。
3.課后:線上及時復習夯實理論,實時測試反饋學習效果
學生按照老師在云班課推送的任務順序完成線上復習后,限時完成線上測試,測試完畢可查看解析,讓學生學得明明白白。教師通過測試反饋,可指導教學活動更具有針對性,讓教師清楚學生掌握的基本情況,做到有的放矢。為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深度學習,可把預習測試、復習測試的結果作為過程性評價指標。通過云班課的合理設計教學活動,既關注學習資源的學習過程也關注測試的學習結果,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在各個環節創建完善的評價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主要包括課前預習及測試資源學習、課中教學活動參與、課后復習及測試資源學習,以實現過程性考核,真正的做到課前、課中、課下三位一體的師生互動模式,助力學生完成自主學習。
三.總結
本文將互聯網教學模式應用到《機械制造工藝與裝備》課程教學實踐中,在云班課上設計實現“課前—課中—課后”的各個學習環節及評價機制,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達到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及人才培養目標。總之,混合式教學改革要充分發揮“線上”和“線下”兩種教學模式多樣化培養的優勢,使教師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較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互聯網模式實現了教學中的課前、課中、課后的全程師生互動,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優質的教學服務,讓學生的學習越來越便捷、越來越輕松,讓課堂教學更加充滿活力,顯著的提升了教學效果,達到了預期的課堂改革效果。
參考文獻
[1]馬宗民,王淑芬,李淑嫻.基于移動云教學的混合式教學在“機械原理”課程中的探索[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8(08):123-124.
[2]張俊鳳.基于在線課程開展混合式教學的實踐研究——以省級在線課程《普通機床加工技術》為例[J].智庫時代,2018(51):253-254.
作者簡介
康保印(1988.09-),男,漢族,湖北十堰人,研究生學歷,助教,長期從事《機械制造工藝與裝備》的教學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教學和實踐經驗。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