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棠明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初中數學教學的要求從教授學生數學技巧和知識,轉變為對學生數學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由此,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目前的教學需求,在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運用新的教學方式和理念成為了必然的發展趨勢。本文主要研究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數學教學
一、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
初中數學的教材內容主要是與生活實際相關的數學知識,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熟練的掌握和運用相關的數學知識。因此,在開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置相應的教學情境,提高生活實際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
首先,教師在進行備課時,要立足于課本,以教材內容為出發點,尋找實際生活中與教材內容相符合的情境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只有這樣創設出來的教學情境才能夠與教學內容相符,真正起到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的作用。
其次,在進行情境創設的過程中,要對所選擇的生活情境進行有效的篩選。選用的生活情境要與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接近,不能為了尋找生活實例而尋找生活實例,導致用來創設情境的生活實例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差距較遠,學生在情境中無法感同身受,這不僅不利于學生數學知識的理解,更有可能造成一定的阻礙,提高學生的理解難度。
最后,在進行情境設置的時候要注意循序漸進,通過逐步遞進的方式將學生帶入到教學氛圍中,對教學內容進行接收和理解。
二、根據學生實際能力科學分組分工
分組分工是合作學習模式的核心部分。班級學生的能力是層次不齊的,合作學習的根本作用就是要取長補短,讓學生在合作中能夠發揮自己的所長,應用他人的優勢,最終完成學習目標,因此,科學合理的分組分工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能力水平有一個比較充分和全面的了解,只有在了解的基礎上才能夠保證分組分工的平衡性,從而做到每個小組的水平能力基本持平,并且每個小組成員在小組中都有發揮所長的空間和機會。
其次,在進行分組分工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盡量保證每個小組“功能”齊全,每個小組成員都有發揮的空間。
三、多鼓勵學生發散思維
合作學習其實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一種方式,在開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打開學生的思維方式,擴寬學生的思路,才能夠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碰撞出更多的火花,達到合作學習應有的效用。
1.在進行小組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起到引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索,時刻關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在學習任務無法進行下去的時候適時指導,保證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
2.在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思考和學習,避免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思維套路”,不以對錯評判學生的探索過程,不用“標準答案”限定學生的思維,防止學生形成“思維定勢”,從而阻礙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形成和培養。
3.在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時刻記住以學生為主體,不能對學生的學習探索過程強加干預,導致學生的思維無法打開,發散性思維無法得到鍛煉。
四、合理安排合作學習內容
合作學習是初中數學教學中十分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采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的,在開展合作學習之前,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篩選,合理安排相關的學習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合作學習真正發揮其效用。
1.對實踐以及動手能力要求較高的內容比較適合進行合作學習,這類的知識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比較高,依靠一個學生很難順利完成。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來完成對這類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不僅有利于教學活動的展開,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2.對于對基礎知識研究比較高、比較全面的知識可以進行合作學習,這類知識對基礎性知識的全面度要求比較高,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可能對每一個方面的基礎知識都扎實掌握。
3.對于互動性要求較高,但教師對課堂的掌控力度較低的知識不適合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初中階段的學生大多處于活潑好動的年紀,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獲得了很多可以與其它同學交流的機會,如果教師對課堂的掌控力度不夠,學生在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很有可能與同學進行與教學內容無關的交流,這會導致空有教學氛圍而得不到實質效果,不利于數學教學的展開。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目前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但是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依舊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將合作學習與學生生活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分工,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參考文獻:
[1]徐桂蘭.新理念下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09).
[2]嚴玉娟.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時代教育,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