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巧
摘要:在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需要重視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所以在課堂教學之中不能繼續沿用以往的教學模式,過分關注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學生的素養與能力發展。基于此,本文就簡單探析了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以期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一些參考借鑒。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歷史;培養策略
引言: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教育教學中,我們對學生的評價標準都是以分數為主,并沒有關注到他們思想、價值觀、情感以及道德等因素,這對于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而言是極為不利的。在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的歷史教學應該更加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保證學生可以掌握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前提下,去培養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幫助他們科學、全面的認識歷史,促進其歷史綜合能力的提高。
一、扎實基礎知識,培養時空觀念
在歷史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前提是需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探析歷史核心素養的內涵,這樣才可以為他們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做好鋪墊。從現代教育的發展來看,學生在歷史課堂的學習過程中,歷史核心素養是必備的,具體包括史料理解能力、對應的時空觀念、實證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等,在此基礎上才可以最終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從基礎內容做起,由點及面、由淺入深,在特定時空下由學生自主構建一個歷史知識體系[1]。
例如,在《戊戌變法》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先向學生講述關于洋務運動的相關內容,這樣學生便可以了解到“戊戌變法”前后所發生的一些背景,這樣學生對于戊戌變法的掌握與記憶也會更加深刻,更容易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們通過學習知道人們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付出了很多。洋務運動開始,國人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但是由于眾多原因,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了。此時,甲午戰爭爆發,并簽下了《馬關條約》,洋務運動還是以失敗結束。在這樣的背景下,戊戌變法拉開了序幕。學生在明確了相關背景、時間后,對于本課時內容的學習就更加深刻,也更容易激發出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另外,學生具有了時空觀念,就可以對歷史事件有一個準確的區分,以此來建立一個較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
二、豐富教學形式,激活問題意識
在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之中,教師基本都是以照本宣科的形式來進行,缺乏感染力,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效率的提高。而在現階段,教師有了更多教學形式的選擇,就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水平來豐富教學形式,讓課堂教學氛圍變得更加和諧、輕松,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激活其問題意識,以此來提高他們的歷史能力。
例如,在《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在課堂教學開始前給學生播放一段《松花江上》的背景音樂,配上合適的圖片引領學生一起走進那段困難歲月。接著可以提問學生:東北人民為什么要遠離故土,拋家舍業呢?學生回答:因為九一八事變的發生[2]。接著,教師根據教學的重點來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行探究,如國民黨政府的態度、日本制造柳條湖的目的等題目,使學生可以在探究中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僅活躍了課堂的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利于學生深入思考,更深刻理解與掌握所學的知識。
三、指導學習方法,培養質疑精神
在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下,很多學生都對教師產生了較強的依賴性,這種情況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教師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給予學生一定的空間,學會放手,通過有效的指導來幫助學生提升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使其可以主動去探究歷史學科的規律,并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讓自己的學習更加高效。
例如,在《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一課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去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生活閱歷來探究“一國兩制”的偉大,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學生就會學會如何去學習,一步步找到關于“一國兩制”的背景、原因以及意義,使其對該部分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有助于他們今后的全面發展。
四、開展實踐活動,檢驗實證能力
眾所周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雖然歷史學科很多知識是需要記憶的,但同樣也要學會靈活運用,有效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就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歷史小論文撰寫、歷史劇表演以及歷史檔案整理等,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去驗證理論,通過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來提高他們的實證能力[3]。
例如,在《科學文化技術》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編排相應的節目。有的學生就編排了一個科技發展的小品,圍繞著“科技水平提升,國家才能強大”的主題,分別展示了我國近些年來的一些先進科學成果,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歷史能力不僅得到了提升,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也得到了升華。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時代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社會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初中階段正是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綜合素養培育。過去很長時間的歷史教學中,教師都只是關注學生的成績,而這樣的教學理念在新時代背景下已經不再適用,教師需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能力以及興趣愛好,通過優化與創新教學方式來提升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各方面能力都可以得到提升,進而為他們今后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曉. 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J]. 中華少年, 2018(8).
[2]余建祥. 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J]. 文理導航(上旬), 2017(4).
[3]張冬萍. 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J]. 新課程(中學), 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