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龍晴
摘要:在小學教育中,英語一直處于被忽視狀態,由于學生在步入初中后會系統梳理英語知識體系,導致一些家長、學生漠視小學英語階段,為此,許多英語教師開始探索新的教學策略,力求為小學生打下良好的英語基礎。隨著我國開始大力推行核心素養,許多教師開始嘗試將核心素養與小學英語相融合的教育新道路,因而本文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師語言運用策略開展研究,希望能通過論述當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現狀,探究語言運用教學的積極性與優化措施,希望能為小學教育深入落實核心素養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英語課堂;語言運用策略
引言:
隨著我國新課改思路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以“核心素養”為主的現代化教育概念被提出,與傳統“德、智、體、美”不同,核心素養更加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人能力的培養,同時也在側面反映出了國家對下一代的期望。因此,英語教師應當積極探索教育新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高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力求全面培養學生整體素質。
一、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英語課堂現狀
(一)缺乏交流
以M小學為樣本調查,在《Unit 1 We have new friends.》這一課時中,教師主要依靠點名等方式,讓一部分基礎較為扎實的學生開展“Hello,I am……”等簡單的自我介紹開展教學,而剩下的學生則給予“Welcome to”回應。這種簡單的交流是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教學方法,但從整體教學情況來看,更多的學生僅僅只是“張嘴不出聲”,全班幾十個學生中,只有一二十人能夠勉強跟上教師的教學步驟,而大部分的學生是沉默的,這使得交流教學無法繼續進行,也無法取得預期教學成果[1]。
(二)缺乏梳理
在小學英語階段,往往過于強調學生對單詞、音標的掌握與拼寫,忽視了學生對于英語本身的運用,這使得小學英語教學無法被梳理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導致教師也缺少有序的教學規劃。例如在人教版《Unit 3 My father is a writer.》中,大部分學生的家長都是從事于互聯網下的新興行業,很有少有學生家長會從事傳統的“singer”、“writer”,當教師點名學生介紹自己的長輩時,學生往往會陷入尷尬的沉默,這很容易使得整個師生互動環節冷滯下來,而在之后的課堂環節中,教師只能隨機應變地讓學生發言“想要從事的職業”,使得后續課堂教學偏離預期,內容脫離教材,最終導致學生整節課知識體系的崩壞[2]。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師語言運用的有效策略
(一)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興趣導學是最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之一,教師可以采用一些輔助設備或工具,選擇學生相對熟悉的生活事例或物品進行教學,有助于加強學生建立實際認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例如在人教版《Unit 2 She looks cute.》這一課時中,教師在征求意見后,可以收集學生的自拍或成長照,讓學生自我評價“cute”、“smart”、“clever”之類的特征,然后再組織學生猜想這些詞是形容哪位學生,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3]。
(二)明確英語課堂教學的目標
明確英語課堂教學的目標是幫助學生樹立系統知識點的有效措施,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核心素養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在幫助學生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新舊知識點交接的流暢性。例如,在人教版《Unit 4 Where do you work? 》這一課時中,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通過播放相關影視資料,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聯系《Unit 3 My father is a writer.》知識點,鞏固學生的語言基礎。首先,教師可以用單詞配合圖片的形式,如火車配上“bank”,幫助學生學習新的知識點;然后,教師可以簡單地幫助學生加強前一個知識點的鞏固,讓學生切合兩單元的內容自發的進行“What does your father do?”,“He is an actor.”,“Where does your father work?”,“He works in a Theatre.”等簡單對話[4]。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小學英語學習中,學生普遍存在“會寫不會說”、“會讀不會用”的情況,而教師也處于“學生聽不懂全英文課堂”、“學生從全漢語中學不到”的兩難境地。為此,教師應該主動打破這一尷尬的教學現象,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加強對教材知識點的梳理,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童海燕.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師語言運用策略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8(20):22-23.
[2]周瓦.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師語言運用策略研究[J].英語教師,2017,17(06):27-34.
[3]翁小潔. 小學生課堂參與的指標體系建構及實施策略研究——以小學高年級英語課堂教學為例[D].湖北大學,2016.
[4]楊穎娟.淺析小學英語課堂教師語言輸入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小學教學研究,201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