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雁增
摘 要:動手操作能啟迪、發展學生的思維。動手操作是學生參與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操作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是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問矛盾的一種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動手操作;興趣;自主學習;創新意識
動手操作能啟迪、發展學生的智慧。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操作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是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問矛盾的一種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動手操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學生的學習起著巨大的推動和內驅作用。有了興趣,學習的效率會有明顯地提高。課堂上恰當地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可以激發同掌們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對所學如識的理解和掌握,加強記憶。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先用現實生活中屬于圓形的物體舉例,使學生認識了圓與其它平面圖形的不同之處,至于怎樣畫圓,老師不用作示范,就讓學生自己想方設法大膽嘗試。通過操作實驗,終于又發現了用標桿和繩子可以畫較大的圓。這樣進行教學,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自始至終使學生興趣高漲,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多種感觀同時參與,師生樂在其中,對完成教學目標任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更多發展學生的數學潛能。
二、動手操作,有助理解
美國華盛頓國立圖書館的墻壁上寫有三句話:“我聽見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見了,就可能記住;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見,動手操作,實踐探索,親自參與是何等的重要。
動手操作能化難為易,有助于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參與操作,動手動腦,弄清數學知識的道理和結構,化難學為易學。例如,在100以內退位減法的計算教學中,讓學生動手用小棒演示,允許學生在小組里相互討論,以便把實際的動手活動通過交流轉化為思維活動。通過全班交流,發現都是請十位幫忙:拿出一捆小棒打開,退一做10與5合成15,這樣個位有15根小棒就可以減7了;有的學生在打開的10根小棒里拿去7根,余3根,再把這三根與個位上原有的5根合并得8根。進而讓學生觀察十位的變化,直觀的看到計算結果十位少1的。這樣邊操作邊思考邊交流,讓學生看算式講,他們就會用剛剛頭腦中建立起來的表象講清算理了。
三、動手操作,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人人是創造之人,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創新能力是人類普遍具有的素質,可以通過學習、訓練得到開發、強化和提高。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有這樣一個教學環節:(1)欣賞課件出示的美麗的軸對稱圖形,你有辦法做一個軸對稱圖形嗎? (2)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動手做出一個自己喜歡的軸對稱圖形。學生活動后反饋,并將學生的作品貼到黑板上。(3)出示實踐活動題:一個園藝師在一個長方形草地上設計出兩個同樣大小的圖形花壇,怎樣設計能使整個草地既是軸對稱圖形,又美觀大方。這個教學環節,先讓學生討論、研究做軸對稱圖形的方法,在相互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動手做出一個自己喜歡的軸對稱圖形,并通過作品的展示,讓學生相互交流、共同欣賞。最后通過實踐活動題來鼓勵學生發揮各自的創造才能,創造空間,讓學生有機會用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征。通過動手操作,學生不但提高了對知識的掌握,而且也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四、動手操作,有利于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實踐出真知”這個淺顯易懂的哲理告訴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是通過實踐得來的。在數學教學中適當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認識活動,使學生在具有豐富感知的基礎上建立正確的概念,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有效地培養每個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訓練學生的智能素養,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如: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為什么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以寬的積?長、寬、面積之間有什么聯系呢?這些都是教學中必須突破的難點。我在引導學生用擺面積單位學具的方法求出一個長方形紙板的面積后誘導學生:如果求長方形球場或者更大長方形的面積用這種方法還行嗎?啟發學生動手操作:用12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任意的長方形,有幾種拼法?在愉快的動手操作中,學生們的興趣盎然,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能力。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中,眼、耳、手、腦同時并用,通過學習知識提高智能素養,獲得正確的學習方法,形成學習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見,動手操作可以啟迪孩子的智慧,把學生帶進了一個全新的天地,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田淑華. 數學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J]. 林區教學
[2]馬自芳. 智慧的花朵開在動手實踐上[J]. 寧夏教育
[3] 錢平玉. 動手操作 激活思維[J]. 江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