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鵬程
摘 要:隨著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教育教學也面領著新挑戰。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需要引導學生在掌握知識的情況下提高學科思維能力,以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因此,本文筆者對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展開有效教學活動進行研究。
關鍵詞:高中數學;有效教學;情境導入;巧妙問題;生活化作業
高中階段是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的高峰期,也是數學理念產生的關鍵期,有效的學習不僅對發展理性思維具有促進作用,還能夠幫助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解決問題。但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面臨著繁重的學習壓力,情緒變化明顯,教師是否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以實現有效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與今后的成長至關重要。因此,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要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創新教學手法,以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本文筆者以高中數學為切入點,從“情境化教學導入、巧妙化課堂問題、生活化作業設計”三個方面對有效教學的策略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情境化教學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動力的源泉,也是保持學習行為的內在因素,由于高中數學知識區別于初中,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與邏輯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產生思維障礙,以致于不能順利的開展學習活動,這樣不僅打擊了學生興趣的提高,對學生自信心的建立也造成了消極的影響,因此,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以情境化教學為導入,讓學生不再以刻板的眼光看待數學知識的復雜性,并能夠在情境中激發其自身的學習興趣,以保障教學活動的有效展開。
筆者在進行“集合間的基本關系”教學中,為了加深學生對集合的包含和相等關系的理解,首先以生活實例作為導入,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如果我們班的全體學生為集合A,學校的全體學生為集合B,那A和B存在什么關系?”進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隨后回答:“我們班的全體學生是全校全體學生的一部分”,筆者再次進行提問:“運用數學符號如何表示兩者的關系?”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引出“包含”這一集合關系,此外,在這一過程中,不僅促進學生的思維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還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從而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巧妙化課堂問題,提高探究意識
問題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是數學教學中的關鍵點,也是學生探究意識的重要來源。而目前教師往往在課堂中以“灌輸式—題海式”循環模式展開教學活動,使學生缺乏探究意識,對學生今后的學習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在課堂教學中巧設問題,這樣不僅能夠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認知水平,還有助于學生提高自我探究意識,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筆者在進行“集合的基本運算”教學時,為了加深學生對交集與并集兩個含義的理解,首先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展示問題:“已知A={2,3,6},B={2,6},則A___B”,學生在這個問題的基礎上鞏固舊知識,隨之提出新問題:“一個班級,參加短跑的學生有20人,參加籃球比賽的學生有25人,這個班級參賽學生有多少人?”部分學生直接回答:“45人”,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將參加短跑的學生設置為集合A,參加籃球比賽的學生設置為集合B,再次提出問題:“集合A和集合B會有哪些關系呢?”,學生產生了探究意識,并在思考后把兩者存在的關系進行逐一分類,改變了原有的認知,于是引導學生認識了“并集、交集”等概念。因此,問題的提出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還能使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構建知識體系。
三、生活化作業設計,增強應用意識
作業是教學的延伸,也是鞏固和復習理論內容的重要途徑,但目前由于作業形式單一,出現理論與實踐逐漸脫節等現象,此外,對學生應用能力的發展也具有不利的影響,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創新單一的作業模式,并在書面化作業的基礎上設計生活化作業,幫助學生運用數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其應用意識。
筆者在進行“簡單隨機抽樣”教學后,為了加深學生對抽樣必要性的理解,于是設計生活化作業,以“中學生該不該配手機、中學生的睡眠時間、中學生喜歡的體育運動”等不同的主題為導向,讓學生自動分為若干組,以作業的方式在課下展開實踐活動,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簡單隨機抽樣的科學性,感受抽樣在生活中的應用,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抽樣思維意識,從而增強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教學的有效性不僅能夠使學生產生良好的數感,發展數學思維,還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學業成績。因此,教師作為有效教學的主力軍,應以情境化的教學作為導入,讓學生迅速的融入情境中,激發學習興趣,并且教師也應巧妙化課堂問題,使之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以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同時,基于學生應用意識的發展,設計生活化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并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彭仲.新課標下如何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J].考試周刊,2017(31).
[2]王鳳璟.淺談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方法[J].祖國,2017(4):17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