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偉 高殿國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文化自信的論斷引起學界熱議。文章對已有關于“文化自信”的闡釋進行評析,指出文化自信應是建立在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的自信。并進而試圖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梳理辨識,認為:在歷史進程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以漢語言文學為代表的社會科學成就;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自然科學成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基。同時指出了關于文化自信根基極易出現的幾種錯誤論斷。
關鍵詞:習近平;傳統文化;文化自信
doi:10.1608 3/j.cnki.16 71-15 80.2019.09.003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9)09-00012-05
2014年以來,習近平多次提出文化自信的論題。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2014年10月15日,在主持文藝工作座談會時,他強調“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2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他又強調“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白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首次提出了“四個自信”,并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1,2]
習近平“七一講話”是對“三個自信”的發展,“既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完善和探索,更是凸顯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3],“是我們黨理論創新提出的一個新的重大命題。它的提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不斷推進的必然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鞏固和完善的必然結果,是我們黨的文化理念不斷升華的必然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深化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4]。
習近平對于文化自信的反復提出和強調,自然引起各級部門的注意與重視,更迅速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之一。在中國知網以“文化自信”為篇名進行關鍵詞檢索,得到文獻4500余篇,其中不乏各類項目、學位論文。參閱當下研究成果,受益受教之余,亦有難能茍同之處,故筆者亦就“文化白信”進行探索,略抒己見。
一、文化自信的概念與內涵
(一)什么是文化
首先自然需要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一詞,《辭海》中解釋摘要如下: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有時又專指教育、科學、文學、藝術、衛生、體育等方面的知識與設施。[5]
《辭海》中的解釋似嫌繁瑣深奧,學術界對文化的總結較為簡明易懂,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6]也以這一定義最為人們所理解與接受。
(二)關于文化自信的詮釋
那么,如何理解文化自信?什么是文化自信呢?研究者進行了各種詮釋和解說:
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與白信的簡單相加,而是在把握文化發展歷史、熟知文化基本內容、明確文化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對自身文化價值做出的肯定性體認。[7]
所謂文化白信,就是指對本民族文化價值體系的自豪、堅守與發揚光大。具體包括對民族文化內容、生命力與影響力的肯定、欣賞與信心。[8]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體對本民族文化的無比熱愛,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自覺實踐,對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心。[9]
文化白信是文化主體基于對自身文化歷史有清醒認知、對自身文化價值有充分肯定、對白身文化未來有堅定信念所呈現出來的一種積極穩定的文化心理狀態。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其表現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無論是在縱向的歷時比較中還是在橫向的共時比較中,都能正確看待自身文化,清楚自身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并對這種文化的生命力和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就微觀的個體而言,其表現為個人對所屬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價值認同、身份認同、情感寄托和積極態度。[10]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7]
以上對文化自信的闡釋可謂各見仁智,難以把握。歸根結底文化是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所持的一種態度。而文化是一個廣義的、籠統的概念,其中有精華,自然也有糟粕,所以筆者以為前述對文化價值的詮釋多是不夠嚴謹的,以下對文化自信的解說則更前進了一步:
文化自信,就是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它源于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尊重,源于對本民族文化特質和文化價值準確的判斷和定位,更源于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合理繼承。中國民族文化白信的底氣來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沃土。[11]
提升文化自信可以憑借多種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其中重要的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論從內容特質、時代價值,還是國際影響方面,都彰顯了獨特的魅力,是我們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12]
提起文化自信,人們自然首先想到的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主要“是指以中華民族為主體、在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為核心的中國土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特點和穩定結構的古典文化體系。涵蓋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道德倫理、法制制度、宗教、哲學、風俗等諸多領域,凝結著中華民族認識改造自然、社會的思考和智慧”[2]。而文化自信的基礎正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
習近平在七一講話中已經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3]這里可以說是很清楚地將文化白信的內涵界定為三個范疇: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謂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這三部分文化基礎上的自信。
在這三部分文化中,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概念指向清楚,無須解釋,只有其中最重要的“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學術界進行研究并作出解答。
二、什么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白信必然是在揚棄基礎上的自信,而不是夜郎白大、盲目自信,更不是為自我標榜吹噓、罔顧歪曲事實的全盤肯定。必須鑒別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反思批判其中的糟粕,這個民族才能真正建立自信。
中華民族是有頑強抗爭精神的民族,這種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成長壯大的不竭力量;中華民族是智慧的民族,在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領域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與物質財富。
(一)社會政治生活領域,在歷史進程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
一個民族要生存、發展以至強大,必須要有一股頑強的、向上的、正義的力量,有一種無畏無懼、敢于抗爭、勇于犧牲的精神。遠古神話中的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共工觸山、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正反映了原始先民的這種精神,也就是靠這種精神,支持著原始初民走過那些險惡而艱難的年代。
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許許多多為人民謀福利,為社會樹正氣,捍衛國家民族利益的英雄。黃帝鉆燧取火,給人民帶來光明溫暖;神農嘗草以身試毒,只為祛除人類病痛;商湯武王,討伐無道解民倒懸;岳飛、文天祥、于謙、史可法,抗擊侵略威武不屈;譚嗣同、孫中山、毛澤東為劈開黑暗百折不撓,不懈求索;更有無數仁人志士,為探尋正義真理,為實現理想信念而不畏強暴,不懼犧牲。
正是這種抗爭的精神、正義的力量,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長河中的巨浪,支持著中華民族由小變大、由弱到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些人,是真正的英雄,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中華民族最大的驕傲和自豪。
(二)以漢語言文學為代表的社會科學成就
社會科學領域,以漢語言文學最為光彩耀目。傳說倉頡造字鬼神哭泣,方塊漢字在世界獨樹一幟,其中含蘊博大精深;漢語成為我們民族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并正在走向世界;以此為載體產生、記錄、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和智慧結晶。中國古代文學成就斐然,美不勝收,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各代經典,空前絕后。李白、杜甫,巨星并出,享譽世界。一代又一代文人學子的辛勤創作豐富了文學寶庫,為后人留下取用不盡的精神食糧。
史學成就領冠世界。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最重視記錄歷史的國家,先秦史官秉筆直書,奠定優良傳統;司馬遷著《史記》,確立著史體例;以下各代,相沿修史,“二十六史”完整記錄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奮斗成長的歷史。
此外,教育、音樂、美術等方面也有引以為傲的經驗與成就。
(三)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自然科學成果
中國古代向重“文術”,相形導致自然科學不甚發達,然而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仍為人類科技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指南針、造紙、火藥、印刷術四大發明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推動了人類的歷史進程。
天文學方面,春秋時期即有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為世界首次,比歐洲早600多年;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對太陽黑子與月食的記錄與解釋也為世界最早;在歷法的制定上取得了卓越成果,元朝郭守敬主持編定的《授時歷》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問世比現行公歷早300年。醫學方面,中華醫學博大精深。戰國扁鵲創“四診法”奠定中醫診病法,華佗“麻沸散”領先世界麻藥一千多年;《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醫學文獻肇源奠基;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治療學基礎;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全面總結了歷代醫藥學成果;直至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全面總結了中國醫藥學,成為“東方醫藥巨典”。建筑方面,長城、故宮,已成為中國的代表和象征。
此外,數學、農學等方面也都有領先世界的成果。
三、對文化自信根基的的錯誤論斷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歷來存有不同態度,全盤肯定者有之,全盤否定者有之,取舍不當者更有之。在這次對文化自信的討論中,也再一次暴露出了這些問題。
(一)以大國自居盲目自大自信
提起中國古代文化,最容易也最常出現的就是以歷史久、國家大自居自傲。動輒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甚至以為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源頭。如以下論點:
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她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其間經歷曲折沒有中斷,這是世界歷史上任何國家任何民族所不可比擬的。[4]
中華民族具有5000年漫長文化歷史,這種強大的生命力是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最鮮明特征。……在近6000年的人類歷史上,出現過26個文明形態,只有中國的文化體系是唯一長期延續、未曾中斷的文化體系。[2]
縱觀世界文明史,留存到今天、完整而昂然屹立的文明只有中華文明。
西方文化優越論一直桎梏著我們對西方文化的認知和對自身文化的認識。這種認識掩蓋了一個基本的歷史事實,即東方文化不僅是西方文化之根,同時也長期是西方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和精神導師。”
歷史悠久未曾中斷傳承至今固然是事實,但這并不足以成為我們白信的有力依據。中國歷史上有過漢唐元明的強盛時期,也正因如此,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形成了天朝意識、唯我獨尊意識,以自己為世界中心,其他都是戎狄蠻夷番邦小國。而正是這種天朝大國盲目自尊的心理,導致了近代中國的積貧積弱、閉關鎖國、腐朽落后,為列強侵略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把人民帶入苦難的深淵。
因此,一味沉浸在歷史的光環中,動輒言歷史久時間長是膚淺幼稚的。我們應該做的,是記住并吸取歷史的教訓,在這漫長的歷史中挖掘出真正優秀的值得傳承的文化遺產。
(二)推崇孔子及儒家文化
孔子及其所創立的儒家學派在百家爭鳴中成為“世之顯學”,西漢之后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對中國人的生活、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提到傳統文化,孔子和儒家是一個不可同避的、繞不過去的論題。然而,儒家文化并不是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部分,也不能作為21世紀中國人文化自信的根基。
1.繼續推崇吹捧孔子
中國人習慣供奉神祗、崇拜偶像,似乎這樣能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在封建社會中,孔子被尊為圣人、萬世師表、大成至圣先師,被供奉了將近兩千年。只是到了近代以后,孔子的地位才受到幾次沖擊。一次是太平天國洪秀全砸掉孔子牌位,一次是新文化運動中的“反傳統、反孔教”運動,第三次是新中國成立后發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批林批孔”運動。20世紀80年代末以后,隨著“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環境寬松,視野開闊,對孔子開始重新評價;進入21世紀后又興起了國學熱,使孔子的地位進一步得到恢復和提高,國內各地有孔子協會,國外有孔子學院。
孔子最早將教育從貴族手中解放出來,開門授學,使平民有受教育的機會,孔子是教育家;孔子整理“六經”,對保存和傳播中國文化作出貢獻;孔子遵奉“述而不作”,只留下一部《論語》,其中多有為人處世的格言警句,對規范社會倫理道德是有貢獻的,然而卻被后世知識分子從中推演出了無盡的奧義思想。孔子也是普通人,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受時代和階級所局限,看不到社會的發展方向,也提不出變革社會的良方;在手中有了權力后,也曾做出“夾谷之會”殺無辜演員、殺文化名人少正卯這樣的血腥之事。
西方歷史上的哲人、思想家也很多,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等,但卻不見哪個國家將一個人樹為全民的偶像、國家的代表。非要把孔子樹起來,推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并以“孔子學院”命名推向世界,“在13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00多所分支機構,推廣漢語教學、傳播中國文化”,[14]這樣我們就驕傲了、自豪了?
2.以儒家文化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
孔子整理“六經”、開門授徒,創立了儒家學派,到戰國百家爭鳴,儒家大放異彩,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家從此成為主流思想。然而歷史選擇了儒家,并不是因為儒家思想是諸子中最杰出最優秀者,而是因為儒家思想更利于統治者建立“和諧”社會,更有利于統治者愚弄人民,束縛思想;而且儒家所掌握的“六經”基本上壟斷了當時的文化,這大概也是被選中的原因之一。后儒在此基礎上又發展出“四書五經”,最后為“十三經”。如柏楊所說:
中國幾乎所有的知識分子,都在這五部古書里團團打轉。所謂中國人的思想學術著作,在二十世紀之前,百分之九十都是對這五部古書的研究和再研究,所謂學者、專家、思想家,差不多都是為這五部古書做注解,或為其中某一句某一字做考證的人。知識分子從事這種工作也夠艱苦的,大家互相抄錄,輾轉引據,資料隨著時間而越增越多,從幼年到白發蒼蒼,一生都跳不出這個圈圈。[15]
這只是儒家在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側面。此外,在儒家這些“經典”的基礎上,還發展出“男尊女卑”“三綱五常”、婦德貞操等封建倫理道德觀念;這些對人民尤其是對婦女的摧殘迫害可謂不小,成為束縛壓迫人民的枷鎖桎梏。當然,儒家思想在后來的發展中還遠遠超越了儒家經典的范疇,人們把人類社會的很多美好品德都歸于儒家,從而使儒家多了一層偽飾與欺騙。
歷史上幾次對孔子的沖擊實際上是對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叛逆與否定,雖然不乏矯枉過正之處,但是也說明了儒家思想已成為壓迫宰治人們的精神力量,并且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阻礙,近代社會的落后挨打喪權辱國,也與儒家思想不無關系。
儒家思想曾是主流文化,但并不是優秀文化;不是除了儒家文化我們就再沒文化了,我們有很多優秀文化,需要我們去挖掘去辨識。不能無視歷史教訓繼續推崇儒家文化,繼續鼓吹:“每逢中華文化重大文化革新時,中華文化精英總是能夠應運而生,主動承擔起歷史的重任。如,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過程中,董仲舒提出的建議奠定了儒家文化數千年定于一尊的地位。”[2]繼續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名,讓我們的后代子孫重新揀起《弟子規》《三字經》。
三、結語
文化自信源于傳統文化,但必須是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部分,必須是揚棄基礎上的自信。既然已經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16]就要能辨識出什么是優秀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甄別出來;對傳統文化的全盤肯定、盲目自吹自擂,只能是自欺欺人并受到歷史的懲罰。綜觀已有文化自信研究,夸夸其談虛言高論者多,真正能解說清如何實現文化自信、何為優秀傳統文化者少。當然,本文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探討也僅是粗淺的、初步的,僅只是指出了一個方向,希望能引起學界的注意。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論斷再次引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希望以此為契機,我們能重新認識傳統文化,真正將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辨識出來,傳承下去。只有敢于反思、敢于承認錯誤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只有將文化自信的根基建立在真正的優秀文化基礎上,這個民族才能腳踏實地,真正走向強大。
[參考文獻]
[1]楊修偉堅定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徑[N]光明日報,2016,12,14
[2]王家榮從中華傳統文化演進的四大特征看文化自信[J].探索,2017( 02)
[3]習近平.在慶祝中圍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
[4]曲青山關于文化白信的幾個問題[J]中共黨史研究,2016(09)
[5]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1999年版普及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下卷.
[6]馮秀珍中華傳統文化綱要[M]北京:中同法制出版社,2003
[7]石文卓.文化自信:基本內涵、依據來源與提升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17( 05)
[8]王在邦.試論文化白信與民族復興[J]文化軟實力,2016(04)
[9]陳曙光,楊潔.論文化自信[J]文化軟實力研究,2016(03)
[10]秦志龍,王巖.論堅定文化白信的三個基本問題[J]科學社會主義,2017(01).
[11]吳雪.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01)
[12]杜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J]探索,2017( 02)
[13]張西平.破除西方中心主義是文化自信的前提.J]前線,2017( 01)
[14]林志友堅定中國文化自信的根源[J].科學社會主義,2016(05)
[15]柏楊.中國人史綱[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87
[16]吳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N]中國文化報,2017,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