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竹
摘? 要:“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中國二十世紀影響最深遠的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其范圍波及到了文字與文學、科學與文化、道德與倫理等眾多領域。父子關系作為中國傳統人倫關系中最重要的一環,在“五四”時期發生了新的變化,即“人之父”的覺醒,“人之子”的發現以及現代啟蒙觀念的樹立。這種新變象征著中國傳統家庭倫理結構走向崩潰,具有現代性的新親子關系與家庭倫理逐漸形成。
關鍵詞:人之父;人之子;“五四”啟蒙;現代性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6-0-01
引言: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中國二十世紀影響最深遠的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可以說它的發生與之后的裂變左右了之后將近一個世紀中國社會的政治與思想走向,至今也依然是影響當下社會思想與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思想資源與思維傳統。
辛亥革命之后,封建皇權的崩潰標志著中國從政治上走進了一個新的時期,但是在思想上卻未能有多少真實的進步,舊的封建道德倫理與“尊孔讀經”的思想體系雖然早已腐朽不堪,但仍然根深蒂固。要啟蒙國民、改變思想界的面貌,則亟須一次“多數國民之運動”[1]來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儒家傳統綱常倫理徹底決裂。父子間的倫理關系作為中國傳統倫理鏈條中最重要的一環,自然是最先需要進行變革的地方。
一、“人之父”的覺醒:父輩責任的確認
父親是父與子關系的起始點,也往往在父子關系中占有主導地位。在傳統的家庭結構中,父親一般都處于最核心的位置,是家中的最高權威,掌控著家中的一切,并且具有不容置疑的話語權。如《五猖會》中的父親、《斯人獨憔悴》中的父親化卿、《家》中的高老太爺、《雷雨》中的周樸園等。在這種傳統的家庭結構中,子女面對父親的權威只能選擇無條件的臣服,或者脫離整個家族體系,無論是哪一種選擇,都擠壓和破壞了子女的生存與發展空間,要改變這種狀況,“人之父”的意識覺醒是先決的條件。
“人之父”的覺醒,其含義是為父者認識到自己是另外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類個體的父親,“父親”這一角色并非是權利的象征,而是義務與責任的象征。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就提出,父與子“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誰受誰的恩典”[2],且“對于子女,義務思想須加多,而權利思想卻可切實核減”[3]。朱自清在《父母的責任》一文中亦強調了這種父輩的“教”與“養”的責任。這種觀點的出現,消解了中國傳統的“長者本位”父子倫理觀,而更加推崇一種“幼者本位”的觀念,提出父親不應是子輩的統治者,而應是他們的養育者和教育者。
二、“人之子”的發現:兒童本位觀的確立
周作人在《人的文學》中指出:“歐洲關于這人的真理的發見,第一次是在十五世紀,于是出了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兩個結果。第二次成了法國大革命,第三次大約便是歐戰以后將來的未知事件了。女人與小兒的發見,卻遲至十九世紀,才有萌芽?!盵4]而中國近代對于兒童的發現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時期,但直到“五四”時期,兒童作為“人之子”的觀念才真正被樹立起來。“人之子”的內涵是兒童既不是封建傳統觀念中的“奴之子”,亦不是西方宗教觀念中的“神之子”,而是具有獨立意識的人類個體。
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以生物進化論為基礎提出了“幼者本位”的觀念,認為父母應該理解、指導和解放兒童,讓兒童得以“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一個獨立的人?!盵5]周作人則認為應該把兒童當成人,而不是縮小的成人,或不完全的小人或父母的私有物,從而提出“以兒童為本位”,即先要將兒童視為人,承認兒童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然后要將兒童視為兒童,承認兒童的特殊性。胡適、葉圣陶、鄭振鐸等思想家們也都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從而使得兒童在五四時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啟蒙概念。
三、父子關系的變革的啟蒙意義
“人之父”的覺醒與“人之子”的發現有兩個重要意義。第一是將父與子在人格地位上進行的平等化,從最關鍵的一個環節上瓦解了傳統儒家的“三綱五?!?,給社會帶來的新的家庭倫理觀念。第二是賦予了父親更多的理解、教育和解放子女的責任與義務,也使得“五四”時代的啟蒙話題有了一個完整的結構:由“人之父”來教育和啟蒙“人之子”,從而形成一條不斷進化、上升的啟蒙鏈條。
由此可見,父子倫理關系的變革其中包含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兩條邏輯,即破壞舊的道德觀念和價值體系,同時為新的觀念的價值與構建提供可能。
注釋:
[1]陳獨秀,《1916年》,《青年》第1卷第5號。
[2]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頁。
[3]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頁。
[4]周作人,《周作人散文精選·人的文學》,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2頁.
[5]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頁。
參考文獻:
[1]陳獨秀,《1916年》,《青年》第1卷第5號。
[2]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3]魯迅,《魯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4]周作人,《周作人散文精選·人的文學》,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