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森
摘要:《教育規劃綱要》指出:要“注重知行統一,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如何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開展各種課外及校外活動,正確引導中學生結合實驗聯系社會、聯系生活,如何體現“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這一方針,扎實提高中學生實踐素養,是我們值得思考的課題。
關鍵詞:引導;結合實驗;聯系生活
1 從人生價值觀取向去引導學生結合實驗聯系生活
人生價值觀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過社會化培養起來的。家庭、學校等群體對個人價值觀念的形成起著關鍵的作用,其他社會環境也有重要的影響。個人價值觀有一個形成過程,是隨著知識的增長和生活經驗的積累而逐步確立起來的。個人的觀值觀一旦確立,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形成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定勢,是不易改變的。因此,中學生從一開始就必須要求形成健康、美好、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取向。在實驗過程中,老師要通過實驗去引導學生去發現美,發現正能量。實驗教學,老師應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和創造美的情感、美的形象,從而體現出教學中應有的正能量。
比方說生物實驗教學如何去發現美。生物之美,首先在于其生存之美。正如“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生物無論是低級還是高等,都能找到它賴以生存的環境。上到天空,下至海洋,冰天雪地的極地,貧瘠的沙漠戈壁,都有生物分布,其生命力之頑強令人折服,這啟示我們教育學生也要學習這種堅韌、堅強、百折不撓的精神。其次,多樣性之美。地球上的生物形形色色,豐富多彩。據統計,生物種類總數不下200萬種,飛禽、走獸、水族等等。大到龐大的鯨、高聳入云的巨杉;小到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形態各異,又各具特色,每一樣生物都蘊含其自身豐富的內涵,值得引導學生去探索、深思。第三,和諧之美。生物界是如此的紛繁復雜,然而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并非雜亂無章,細細體味便不難發現其中的和諧之美,這種美是建立在一種動態的平衡和自然的協調之上的。綠色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同處在一個龐大的生物圈中,分別充當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者之間維持生態平衡,缺一不可。近年來,一些地區因亂砍濫伐、過度捕獵、工業污造成生態平衡的人為損壞,出現了鼠患、蟲災等惡果……所以,我們要教育學生和諧美需要平衡,教育學生要保護環境,保護生態。
實驗教學中,我們要盡可能的引導學生去發現美,發現正能量。生物的美是和諧的美,物理的美是科技的美,化學的美是秩序的美……這些美,可以啟發中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價值觀的形成。中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是否正確,直接關系到其道德風貌和個性發展,關系到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的培養。重視素質教育,強調培養中學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和正確的生活態度,這樣才能適應新時代社會的發展。,
2 從實際實踐中去引導學生結合實驗聯系生活
老師在實驗教學中,也要結合現實生活,對教學演示實驗進行改進與創新,對學生實驗活動進行設計和完善,使實驗更貼近學生生活,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生活”和“生活的科學”教育。尋找一些實驗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探究。比如在學習摩擦力的時候,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可以引入自行車載人,載人時蹬起來比空車吃力,得出摩擦力與壓力有關;還可以模擬人在地面上爬行與打滾哪種情況衣服爛得快,比較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關系。又比如在學習力的相互作用時,準備一個充滿氣的氣球,松手后隨著氣體的放出,氣球會向空中飛去。然后引入煙花升空、發射衛星時火箭升空的原理,這樣更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再比如通過化學實驗,我們可以知道一些社會上不良的騙術揭秘。經常能看到有些人在大街上叫賣各種“神奇的藥水”,能治百病。其實也就是一些化學藥水,通過各種溶濟的相結合,能變清,能變白,能產生熱量,能冒出煙霧等等,而一些不明真相的社會群眾就會上當受騙。通過實驗學習,學生就能知曉其中的奧秘,更能激發起學習的興趣,并把實驗與實踐相結合,貼進生活,貼近社會。
總之,讓中學生把實驗聯系于生活中,就是時時、處處讓學生自主的進行實驗,自主的進行學習。這對于提高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讓中學生把實驗聯系于生活中,就是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真正體現“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這一方針的最好詮釋。老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要正確引導學生如何結合實驗聯系生活,這對于中學生的成長,中學生樹立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都有很大的幫助。我們要把中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張暉,新課程的教學改革[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李九紅,淺議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J].教學儀器與實驗,2007,23(5): 33-33.
[3]李青,課改后校本教研新方式[M].廣西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