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前進的不竭動力,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祖國明天的希望。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個農業大國,農村小學小、偏、散、窮等客觀因素,再加上信息閉塞、觀念守舊、資金困乏、師資水平有限、教師綜合能力有限等諸多因素,嚴重約束了農村中小學生的科技創新的欲望和興趣。我們可以通過在平時授課的過程中,以貼近生活和授課內容的方式講訴故事、創設情境、爭論辯論,激發學生創新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關鍵詞:農村小學;創新意識;引導培養;激發興趣
近幾年來,農村小學的教育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和改善,但科技教育仍然處于邊緣和薄弱化的尷尬境地。一方面信息閉塞、觀念落后的農村家長多數只把學校當成了“幼兒園”和“看護院”,并沒有也沒有能力肩負起啟蒙和引導孩子的責任,更談不上科技方面的教育了,只要不惹事,只要能學點知識完成作業就心滿意足了;一方面一些農村小學由于師資能力和各種條件限制尚未按要求開展科學教育課程,即使開設也是走走形式、嚴重縮水,特別是一些小、偏、窮的農村小學,有的學生根本就不知道還有這門課程,更談不上組織科學教育和科技創新活動。
面對這些天真無邪、萌芽起步的孩子們,如何培養他們的科技創新興趣,愛科學、學科學,這是我們每一位農村教師應該思考的大問題。作為一個農村小學的班主任,總結在教學中積累的多年經驗,我感覺科技教育作為一門技能課,按照教學大綱照本宣科或完成任務還遠遠不夠,還不足以喚起學生們對科學技術和科技活動的興趣和渴望,還需要我們每一名其他授課教師的共同引導、培養,在潛移默化的講訴、爭論和交流中,喚起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愛好。
1 因勢利導.改變傳授方式
首先換位思考,想想我自己學生時代的學習經歷和感受,從執教之初我就一改傳統老師授課的“講、聽、練”三部曲,改為“預習、授課、提問、辯論”四部曲,一改強勢授課灌輸知識的講授,同時也喚起學生思考、提問、辯論、求真的興趣。不僅營造了一種寬松、共鳴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于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而且還能和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一起研究、一起收獲。比如,講到大海,我就會問孩子們大海是什么樣子?海水為什么有浮力?船為什么能浮在海平面上,漿是什么原理,甚至海洋的豐富寶藏、容量、潮汐等等,會引導幫助孩子們做船模;講到魚兒就會講到潛艇的原理,飛鳥就會普及飛機的相關知識等等。
2 潛移默化.培養興趣愛好
我校是鄉中心小學,大部分都是農村孩子,他們知識面不廣,但活潑好動。求知欲極強,對任何新鮮事物都非常感興趣。因此,在平時教學授課中,結合課本,我經常會順勢通過一些小提問、小種植、小故事和一個個小猜想、小實驗,以及小互動,很自然地引導孩子們動腦經、勤思考,激發孩子們愛科學、學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教會孩子科學的思維方法,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從而達到潛移默化培養、引導孩子科技創新興趣的目的。
3 貼近生活,悟原理重實踐
我會把課堂上的引導延伸到課外時間,讓他們課余收集相關知識,學習相關原理,動腦思考總結,甚至動手嘗試和制作相關作品,不僅養成孩子們好奇探究興趣,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大到日月星辰、海洋天空、高山河流,小到花鳥魚蟲、一枝一葉,讓他們仔細觀察,通過觀察、分析、學習,理解掌握事物本質和原理,養成孩子們用科學的眼光去觀察周圍這個千變萬化、奧妙神奇的世界,讓一顆顆好奇心在悉心引導下,發芽生根。例如講到蒲公英的傳播種子,我就拋開乏味的老生常談,帶孩子到操場上,讓孩子們近距離的現場觀察和交流互動,講到其他動植物也一樣,只要村里有的,一定帶孩子們去實踐,讓他們在實踐中更接近科學,更渴望了解科學,探求科學。
4 針對特點,注重寓教于樂
每個孩子的興趣愛好、教育環境、知識基礎和生活環境都各不相同,甚至相差甚遠,都具有獨特的個性和特長,作為班主任就是要發現、抓住每個孩子的興趣和特點。首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針對性的加以引導、培養。比如有的孩子對飛機、艦船感興趣,有的對自然奧秘充滿好奇,有的則對自然生物感興趣,這就需要區別引導、培養。其次我采取的是寓教于樂施教方式經常用生動有趣的活動形式,突出游戲化和互動化特點。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為什么好看,就是把節目和娛樂相結合,對于天性好玩、好動的孩子們,娛樂中學習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喜歡,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科學興趣的引導培養就是要把游戲、娛樂融合進來。“人的創造精神、創造思維和創造才干是在實踐過程中產生、發展和鞏固起來的”。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中,特別是農村小學生科技創新的引導和培養方面尤為重要。作為一名農村小學的教育工作者,我認為有效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是我們傳道授業的重中之重,只有不斷改變、提高我們的綜合素質、教學方式和自身能力,才能更好的引導、培養學生們科技創新的興趣、愛好和創新能力。
作者簡介:王雅暉(1986.07-)女,北京人,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