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基于抽樣調查結果,分析城鄉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存在差異的原因,提出縮小城鄉學生數學學習差異的策略,建議教師利用教具、學具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讓學生在“說”中培養邏輯思維,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城鄉學生 數學學習差異 抽樣調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A-0122-03
中國教育的城鄉差異是一個現實的問題,也是熱點問題。當前,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保障適齡少年兒童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隨著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深入推進,研究和分析城鄉學生學習上的差異顯得尤為重要。城鄉學生有差異,這是毋庸置疑的。研究城鄉學生差異的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科研課題,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如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環境因素、教育資源均衡性等。筆者認為,作為教師應從力所能及的方面入手(也就是從學校教育方面),盡自己的一份力,盡量縮小城鄉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的差異。為此,筆者進行了城鄉學生數學學習差異的抽樣調查,并探尋縮小城鄉學生數學學習差異的策略。
一、抽樣調查,尋根究底
城鄉學生學習數學的差異具體表現在哪里?筆者從某城區二年級上冊的期末測試數學試卷中抽取了200份樣本,其中100份是城市學校的試卷,100份是鄉鎮學校的試卷。筆者對這200份樣本進行具體研究,查找差異點。以下是抽樣試卷各題得分情況一覽表:
從這個表格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城鄉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確實存在著差異,特別是第四大題“選擇題”、第六大題“空間圖形”、第七大題“統計分析”和第八大題“解決問題”,差異性更是凸顯。
二、分析問題,查找原因
是什么原因導致城鄉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出現差異?要研究這個問題,必須要先了解城鄉學生各自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找出差異出現的原因。
(一)城鄉學生的特點
1.鄉鎮學校的學生大多數來自鄉村,他們樸實、勤勞、聽話、自理能力和自我約束力較強。城市學生大多數嬌生慣養,相對鄉鎮學生來說,他們好動、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較差。
2.由于各種原因,大部分鄉鎮學生見識不廣、不善言談、思維不夠活躍。相對來說,城市學生見多識廣、思維靈活、發言積極,能敢于主動和教師交流自己的想法。
3.從教育教學的接受效果來看,大多數鄉鎮學生比較誠實,能嚴格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自覺性較強,只要是教師吩咐或要求的,一般都能完成,他們注意鞏固學過的知識,學習認真扎實。城市學生相對而言比較浮躁,不少城市學生對教師提出的要求,表面上答應,實際做起來并不踏實,自覺性較差,學習也如此,學得快、忘得也快,不注意鞏固,需要教師和家長督促。
(二)城鄉學生學習數學的差異表現
從抽樣試卷各題得分率中可以看出,城鄉學生差異大的表現比較集中在空間與圖形、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兩類題型。
1.從抽樣試卷上看,鄉鎮學生解決空間與圖形這一類型題目的能力弱于城市學生。
(1)抽樣試卷的第六大題中的“我會觀察,我會連”(見題1),城市學生的得分率是99%,鄉鎮學生的得分率是88%,明顯存在很大差異。這道題目是讓學生站在觀察者的角度判斷觀察者看到了什么。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二年級上冊的教學目標包括“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這道題就是考查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2)抽樣試卷第四大題“選擇題”的第2小題(見題2),100份鄉鎮學生的試卷中,有43份答卷是錯誤的,表明了這些學生對“角”和“直角”的基本概念模糊不清。
題2:右圖中,有(? )個直角。
①4? ?②5? ?③7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目標包括“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角、銳角和鈍角,會用三角尺判斷直角、銳角和鈍角”,該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城市學生和鄉鎮學生該題的得分率分別是81%和 57%,差異非常大。是不是說鄉鎮學生中有幾乎一半人不認識什么是直角呢?
為了找出原因,筆者具體研究這道題目。題目的正確答案是選項①。100份鄉鎮學生的試卷中,有43份答錯。答錯的學生中,有35個學生選擇選項②,有8個學生選擇選項③。通過分析可知,選擇選項③的學生的錯誤原因是沒有弄清題意,將“數直角”當成了“數角”。選擇選項②的學生,是憑感覺把圖形最上面的角誤當成直角,這就很明顯地說明這些學生未掌握“直角”這個基本概念以及使用三角尺判斷直角的方法。而100份城市學生的試卷中,做錯這道題的大多選擇了選項③,是因為不注意審題,把題目中的“直角”誤當成了“角”才選錯的。這兩種錯誤從本質上來說是兩種不同的性質,從中也直接地反映了抽樣試卷中城市學生做題的浮躁和鄉鎮學生對“直角”這個概念模糊不清的現象。
2.從抽樣試卷上看,鄉鎮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弱于城市學生。
從抽樣試卷中的第八大題“解決問題”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鄉鎮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弱于城市學生?!百I衣服”這道題(見題3),城市學生的正確率是90%,鄉鎮學生的正確率是74%,差異較大。
題3:買衣服。
(1)買③和④一共要多少元?
(2)媽媽帶80元錢去買一套衣服,可以買(? )和(? ),還剩多少元?
筆者分析抽樣試卷,認為學生出錯的原因主要有:(1)不理解什么是“一套衣服”。某位鄉鎮學生選擇的是①和②,很明顯他不明白什么是“一套衣服”才會有這樣的選擇。(2)不明白題目求的是什么。還有的學生雖然選擇了正確的答案,但是沒有使用對應的價格進行計算。例如,某學生選擇了②和④,但在求還剩多少元錢時,直接用80-35或者36-35。從學生的解題過程可以看出答題的學生不清楚問題要求的是什么,只能抓到什么數字就按自己的意思來相加或相減,也不管對錯。
三、縮小差異的策略
(一)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利用教具、學具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抽樣試卷調查顯示,鄉鎮學生識圖難。識圖難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空間想象能力。想象是人們在感性形象基礎上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想象來源于感性認識,其發展要以豐富的感性認識為基礎,沒有一定的感性表象積累,也談不上新形象的形成,更談不上創造性的想象。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從以下四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1.增加直觀教具的演示,促進學生空間意識的形成。學生在剛開始學習時,教師可利用教具或實物,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充分發揮教具的直觀作用,使空間概念具體化、形象化。
2.加強形與物的對比,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學生從教具處獲得空間概念后,教師可將教具與平面圖放在一起,讓學生談談物與圖之間的差異,說說不同之處,讓學生能從實物中抽象出平面圖形,從而培養空間想象力。
3.加強畫圖訓練,完善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學生的畫圖過程,實際上就是對自身空間想象能力的完善。學生能正確地根據題意畫出圖形,實際上就是對圖形的檢驗和深化。
4.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加強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名探索者、發現者、研究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表現尤其強烈。”所謂探索就是多方尋求答案、解決疑問。學生的探索活動是對問題識別、歸類和假設、驗證的過程,也是試誤和頓悟的過程,是培養學生歸納、類化、演繹、直覺、想象的重要途徑。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探索現實世界中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通過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操作、推理、交流等方法進行學習,有效地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學生的探索過程實際上是對知識的提煉和升華,是對新知識的再加工、再創造。學生的思維正是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在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中,在從“迷惑不解”到“豁然開朗”的過程中獲得發展。
(二)讓學生在“說”中培養邏輯思維,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實,不論是鄉鎮學生還是城市學生,“解決問題”均是其弱項,只不過鄉鎮學生表現得更突出一些。“解決問題”是教師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需要攻破的難點。如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認為,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應該從低年級開始抓起。教師應要求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不僅要算得正確,還要想得明白,說得清楚。通過“說”,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有條理。筆者認為,讓學生“說”有以下好處:
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小學數學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發表見解,并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為盡量多的學生提供說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說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說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有利于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如果說語文學科要求學生口頭表達的內容更形象、生動的話,那么數學學科要求學生說話更準確、精練。數學語言是一種特殊語言,需要準確無誤,并且邏輯性強,有時需有當機立斷的敏捷性。小學數學教師根據教材有計劃地并嚴格訓練學生說話,有利于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
3.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在數學課堂上應盡量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并輔以其他教學手段,這樣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鄉鎮學生在解決問題方面弱于城市學生,筆者認為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鄉鎮學生不善言談,在課堂上表現沉悶,不愿意或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邏輯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長期得不到鍛煉,久而久之與愛表達、善表現的城市學生形成了差距,導致需要邏輯思維解決的題目做錯甚至不會做。正如南寧市教科所原副所長展秀婷所說:“學生不會的,你鼓勵他說;學生說不準的,你引導他說;學生說不好的,你幫助他說;學生說不了的,你示范著說,總之,你不要代替他說?!惫P者認為,要提高鄉鎮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最首要的是培養學生在課堂上大膽思維、敢于發言的勇氣。
總之,縮小城鄉學生數學學習差異的問題,無論是廣度和深度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筆者在此拋磚引玉,以期引起更多教師的關注,集大家的智慧找出縮小城鄉學生學習數學差異的有效辦法,推動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
作者簡介:梁佳(1978— ),女,廣西南寧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