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聽說讀寫是小學語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直接影響了他們后續的學習與發展。素質教育教學是要求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小學是奠定基礎的重要時期,要全面培養、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熱愛閱讀、樂于閱讀、善于閱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該重視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激發學生的情感體會,幫助學生學習、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結合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效率,增強其文化修養與思想內涵。本文從教師能力及教學模式出發,簡要探索了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率、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效率;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討更有趣味性、更加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法更重視學生識字認字等基礎知識的積累,教師按部就班地依照教材要求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理解,在對文章的內涵解讀上過于深入晦澀,有著較強的抽象性;而小學生有限的生活經驗無法理解教學內容,只能通過套模板、死記硬背等方式來開展閱讀。這種教學方式嚴重壓抑了學生自我意識的表達,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與閱讀能力的提升。
一、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
(一)提升文化素養,展示個人魅力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對于啟蒙期的小學生而言,他們會將對教師的喜好延續到固定的科目之中,比如他們喜歡語文老師,那么下意識就會增加對語文學習的喜愛程度。鑒于小學生對未知的好奇與探索欲,教師需要展現出自己淵博的知識和較高的文化修養,以激發學生的尊重和仰慕,從而增加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好感度。其次,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同時也能增長自己的見識,并通過外在的談吐與言行舉止表現出來,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的個人魅力與氣質同他的文化修養是分不開的。
(二)提升教學能力,激發閱讀情趣
教師的教學能力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面對新時代的新要求,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在教學中實踐創新教學方法,以推進新課標的落實,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要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就需要教師不斷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總結反思,通過調查、溝通、分析、研究等方式去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與興趣愛好;多參與一些優秀教師的講座科研活動,并學習一些心理學、教育學的相關知識,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在教學實踐中用于突破、積極改革。
(三)提升教學理念,重視人本主義
素質教育從教學理念上就與傳統教育有著本質差異,傳統教育中教師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學生只是被動地接收教師灌輸的知識,并沒有體現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思想特征。對此,教師需要重視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重視“以生為本”的深刻內涵。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情感與閱讀體驗,要讓學生真實、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在文本中看到、學到、想到的內容。
二、教學模式的創新發展
(一)情境創設,激情活趣
電子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普及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學生的閱讀學習添加了更多絢麗的色彩。在教學中,教師應靈活運用各種教學工具與教學技術,根據文本內容進行情境創設,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般直觀地體會和感受文章的背景、語境和情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的情感體會與思想感悟。比如學習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觀潮》一課,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錢塘江大潮時的壯麗情景,讓學生感受擁擠的人潮,鋪天蓋地、蔚為壯觀的潮水以及浩浩蕩蕩、如雷貫耳的潮聲。通過視頻、圖像、聲音的展示,讓學生如臨其境,從而產生對自然的敬畏感和探索欲。
(二)以疑導思,主動積極
朱熹曾言:“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質疑是一切學問的開始,學生要先學會質疑,才能思考解疑、學有所獲。在教學中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銳意創新的最好方式就是設置疑問懸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提升閱讀能力。比如學習《中彩那天》,教師可以先以“什么是中彩?”“是誰中了彩?”等簡單的問題開場,引導學生帶著疑問進行深入閱讀,之后讓學生嘗試提出一些疑問并進行解答,理解“為什么中彩那天父親打電話的時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時刻”。
(三)讀書萬卷,下筆有神
“讀書可以培養一個完人,談話可以訓練一個敏捷的人,而寫作則可造就一個準確的人。”自古以來的文人大家,莫不喜好讀書學習,在他們看來,生命不息、學習不止,讀書是提升自我修養、增強自我見識的最佳途徑。小學語文閱讀就是要培養學生讀書的意識與能力,因為題材、篇幅、時間等限制,學生在教材中、課堂中閱讀學習的書籍文章非常有限,無法完全滿足學生個人的學習要求與成長需求。對此,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群文閱讀,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新課標也十分重視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并根據小學生的知識水平推薦了部分適合他們閱讀的文本,如一年級的繪本、二年級的全拼音書籍、三年級的人文科學等等。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推薦學生進行文章閱讀,比如學習《古詩二首》,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唐詩三百首》;學《新型玻璃》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海底兩萬里》,等等。開展群文閱讀能拓展學生的知識積累與眼界見識,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與寫作能力。
(四)開設活動,強化實踐
溝通、交流、討論是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碰撞的最佳途徑,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學習,能夠激發學生之間思維的交流,促進學生思維發散,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互動,在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過程中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與閱讀能力。而小學生性格活潑好動,新穎有趣的教學活動往往能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與學習熱情。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各學校、班級可以定期開展一些閱讀活動,讓學生養成勤讀書、讀好書的好習慣。比如好書共賞活動,讓學生對自己近期閱讀的好書進行分享、總結、推薦;閱讀體驗活動,讓學生利用寫作的方式對自己近期的閱讀心得進行總結,可以是觀后感、優美詞句摘抄、文章續寫、仿寫等等,不拘泥于形式內容;也可以通過詩詞大會、成語大會等考驗學生文化積累;還可以通過文學辯論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引導學生的個性化思維發展。
三、結論
總之,作為一線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立足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從宏觀上把控教學方向、改善教學方法、轉變教學理念、提升自我修養,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閱讀和思考,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技巧。
參考文獻
[1]吳潔.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分析[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2).
[2]蔡曉燕.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
作者簡介:劉興蓉,女,1979年生,四川鹽邊人,中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鹽邊縣永興鎮中心小學校,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