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麗燕
【摘要】《論語》中提到“溫故知新”,指出在學習中,復習鞏固舊知識對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是很重要的。在閱讀復習指導中如何“溫故”才能“知新”?是重復展示學習內容,然后補充一定的練習,再評講練習嗎?當然不是,這樣內容重復,形式單一枯燥,既不能提高復習效率,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而是通過對閱讀知識的歸納,閱讀方法的梳理,從中悟出閱讀經驗,提升閱讀理解的能力,這就是“知新”了。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指導;教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首先要有明確的理念,就是:新,實,趣。新,打破傳統的閱讀復習課內容零碎隨意,眉毛胡子一把抓,海量重復練習加對答案的形式,以單元整體要求為復習目標,指導梳理回顧的同時有機地聯系課外閱讀鞏固訓練;實,深入、多方面了解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情況,指導學生切實掌握重點,有針對性地突破難點,練中體驗、感悟,再練中提升內化;趣,閱讀復習要避免使學生出現厭煩情緒,就要在組織指導內容和指導形式方面下功夫。既要切實地指導學生掌握能力,又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驗。
那么,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已經基本系統地掌握了小學階段的閱讀知識及閱讀能力,怎樣進行閱讀復習指導才能體現“新、實、趣”這一理念呢?
一、目標導向,摸清現狀
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其閱讀技能的培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一、二學段的基礎上的提升,還是第四學段的銜接,是第四學段的基礎。
有了這個大方向,我們在復習指導中要對照這個目標,深入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再制訂科學有效的復習指導計劃,為切實地提高復習效率提供依據。怎樣制訂具體計劃?首先要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摸查。
我的具體做法是通過多種方式摸查了解學生掌握閱讀感悟技能的情況,如對典型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訪談、全面問卷調查(包括總結平常測試反饋的情況)、平常課堂學習的觀察記、閱讀摸底測試等。對照《新課程標準》要求考量出學生的掌握情況,再制訂出具體的復習指導計劃。
聯系平常課堂教學的觀察,作業批改、檢測卷中的發現,對個別典型學生的訪談等不同方式,了解到學生對閱讀中有自己的看法最沒把握,反映出來的就是怕跟老師的“標準答案”有出入,沒有信心,或者只能說出課文中的一些詞語,缺乏豐富的、個性化的理解。例如《窮人》一文的精彩段落“桑娜臉色蒼白……揍我一頓也好!”學生的理解幾乎都只體會到桑娜激動、忐忑不安的心情,卻沒有更具體、豐富或者更個性的感受。
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就確立了這樣的復習指導計劃:先指導學生梳理本組課文的精彩語段的思想內涵及表達方法,然后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多問幾個“為什么”,體驗從一個詞、一句話甚至一個標點找到自己體會文章內涵的那個“點”,品詞句,想象內心活動,質疑問難等,豐富閱讀體驗。最后,提供相關的課外文段讓學生體驗方法,深化認識。
二、系統梳理,歸納方法
有了具體的計劃之后,著手對整冊課文的閱讀知識和技能做一個全面的梳理,這項工作跟新授課的閱讀指導最大的不同,就是以整組課文為面,以每篇課文的重點或者精彩段落為著眼點,以小組合作為基本形式,組織學生梳理出基本的閱讀理解方法,再梳理每一組課文的閱讀理解的要求。當然,每一種方法并不是獨立運用的,每一篇課文也不是只采用一兩種方法,需要根據理解目標和課文具體內容,還要因學生的學習體驗而異,科學選擇適合的閱讀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
三、融會貫通,提高能力
閱讀訓練,并不是單一的知識或能力的訓練,通常都是綜合能力的體現。這就要求學生學會融會貫通,綜合運用所掌握的各種知識和能力。以第五組的《有的人》為例,為了更好地理解魯迅先生的精神(課文的主旨),組織學生回顧課堂學習時運用的閱讀方法:有學生聯系魯迅的詩句“俯首甘為孺子?!?,有學生聯系魯迅的散文詩《野草》,有學生聯系《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蹲下來為車夫包扎傷口的情節……讓學生體會到聯系舊知識,聯系相關內容更能豐富。
還通過展示精彩段落,引導學生從理解關鍵詞、概括主要內容、想象文段描寫的畫面、體會修辭手法的運用、背誦等方面梳理歸納閱讀方法,進一步讓學生體驗閱讀就是綜合訓練積累、表達、想象等各項能力。
在對課內閱讀經驗進行總結之后,我們還要適當地精選一兩篇課外閱讀的文章,讓學生體驗融會貫通地運用各項閱讀技能,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總結、習得。這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專項為點,綜合為面
為了強化學生對閱讀理解方法的掌握,我又把各項技能作為一個個專項訓練點。在專項指導課上,通過具體的文段,指導學生歸納總結出相關的閱讀方法,再適當進行綜合運用指導。
例如,體會句子表達效果作為一個專項。以課文的語句為點開展體驗指導,如《老人與海鷗》一文中第3自然段的句子:“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敝笇W生回顧這個比喻句對表達老人與海鷗的感情的作用。還有《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可以作為指導概括主要內容的專項點。
在專項指導的同時,也結合著進行綜合指導,這一般就以課外閱讀材料為指導。如《傾聽鳥語》一書中的有代表性的文章《爸爸的新鞋》,作為綜合指導學生的材料:概括文章主要 內容;從“我”的心理活動感受情感;想象“爸爸”受感動后的表現,等等。
五、交流反饋,鞏固方法
閱讀復習指導以課文為梳理的點,再進行課外閱讀的訓練。在訓練中,我們一定要善于發現或者引導發現訓練中出現的問題,尤其是典型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找出解決辦法,如概括能力。在進行課外閱讀訓練中,我們發現學生的概括能力較薄弱,總不到點子上,要不沒能抓住中心內容,要不就是語言不夠精練、詞不達意等。我引導學生回顧概括《最后一頭戰象》一文的主要內容的體驗,學生感受到了對故事性比較強的文章,最適合從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方面概括主要內容;而對比之下,寫人的文章《詹天佑》《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則從人物的幾件事入手;而《只有一個地球》這類說明性的文章就應該抓住文章的說明對象、說明的內容等方面入手進行概括。為了加強訓練這方面的能力,我還從課外選了記敘文、散文、說明文各一篇,讓學生訓練,如《林?!贰缎〕瓕憜T》《軍神》《城市之肺》。
六、真題訓練,指導技巧
在我們的語文測試中,學生普遍對閱讀題缺乏信心,而且成績表現不理想。我認為,除了閱讀理解能力的缺失之外還有答題技巧的缺失。那我們應該怎樣指導學生做閱讀測試題呢?
首先要從整體閱讀上下功夫,即從整體上快速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框架結構及作者的思想等等,對文章的大體走向有個基本的定向性認知,為局部解析奠定基礎。
其次,從試題設計的側重點,把握材料的核心。命題設計者總是根據閱讀材料的具體內容而確定測試重點,而這些測試重點常常是材料的核心問題,也是學生理解這篇材料的最基本的內容。因此,懂得試題設計的這一性質,我們就可以從材料的本意內容出發,抓住全文的核心,然后一個一個地突破試題的側重點,那么命題者為此而設計的一些測試題,便能一一迎刃而解了。
再次,是怎么審題、解題方法上,重點指導學生審清楚題目要我們做什么、怎么做。我和學生一起歸納出四讀法:一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二讀,思考短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了解短文后的問題;三讀,帶著問題讀短文,并從短文中找答案;四讀,帶著答案回文進行檢查。
當然,學生在答題中組織語言不夠清楚、簡練。如課外閱讀題《長媽媽》,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了什么?由于魯迅的文章本身就不好懂,學生的概括更困難了,有的甚至直接就把文中的語句抄下來。我指導學生可以找出事件中的關鍵詞,如“切切察察”“擺成一個‘大字”“規矩”等,再用自己的話概括。
參考文獻
[1]王亞微.閱讀指導,逐步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指導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