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培兵
摘 要 在教學中,兒童是課堂教學的起點與歸宿。他們擁有著豐富的內心,又有著生動的文化,他們的精神世界也是豐富多彩的。面對“兒童本位”的小學數學教學方式,要求我們根據兒童的成長規律和自然本性與兒童進行交流互動,在交流互動中發展、引領和開發兒童。只有這樣,智慧和激情、創造和挑戰、活力和生機才會充滿整個數學課堂。
關鍵詞 兒童立場;小學數學;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23-0101-01
對于傳統教學,主要在于老師怎么教,注重老師的練習、板書、活動、教學設計,而很少去注意兒童們真正的“學”是什么,其中包括兒童已經擁有的經驗和現在認知的狀況等。數學教學是兒童思維的拓展,并不是簡單的知識積累。在老師授課中,他們要努力發掘兒童的潛質,喚醒他們內心,提高他們的辨識能力,讓他們可以更好地面對未來的生活。
一、順應“好動”之特點,激發學生們的參與思維
孩子們天生好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總是根據自己的一些行為方式去觀察世界,去學習一些本領,去體驗一些生活。所以老師在給低年級的學生上課時,要了解孩子們好動的心理特征,根據他們這個特征去創造一個更生動更活潑的學習氛圍,做一些更適合兒童發展和需要的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拼、折、剪等動手活動中滿足他們的好動感,從而讓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有更高的提升。
二、順應“好學”的特點,提高兒童的自我反省能力
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他們對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反思。學習要求學生們在活動實踐中進行構思,讓他們對自己的活動過程要進行不斷地反思,完善他們的認知結構。比如,在《用計算器計算》這節課上,讓同學們完成以下幾個反省環節:首先,在學生們接觸計算器之后,他們要反省自己會使用計算器來計算嗎?或者是使用計算器計算和用手算,哪個更方便快捷。其次,使用運算比賽的方式,讓學生們寫一千減九十九,四十五乘二等題,因為同學們是剛使用計算器,他們并沒有去思考數據的特點,而是直接選擇用計算器計算,這個時候便可引導學生們去反省。由于解決了這些問題你又對計算器有了什么更新的認識。同時要指引學生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在使用計算器計算時,要考慮數據的特點,去靈活運用。面對數據較大時,結果又要準確時,那便可以使用計算器去計算。面對數據比較小又比較簡單的時候,直接用口算便可以得出。如果沒有要求準確值時還可以估算。最后,讓同學們去解決九個一乘九個一的問題,這個時候計算器是不可以顯示的,所以我們不可以通過計算器計算。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學生們通過思考,不但可以掌握這個方法,還能更加了解計算器的使用方法。
三、順應“好問”之特點,增強兒童的探究能力
如今的小學生都具有注意力不持久不穩定的特點,所以,老師們在上課的時候需要注意這些問題,他們要根據小學生的這些特點來安排教學的內容,通過一些巧妙的設計去引導同學們,調節他們的學習方向。比如,在上“體積的意義”這一課時,老師可以用烏鴉喝水這個寓言故事去給同學們提問題:為什么在沒有給瓶子加水的情況下將石頭放進去水面就升高了呢?在班上,氣氛立馬活躍了起來,學生從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將有關于面積、長度等的知識模塊激發出來。他們每個人的觀點都不同,有的人說石頭是有長度的,有的人說石頭是有寬度的,有的人說石頭是厚度的、有面積的等等這樣的問題,使學生認真地投入到思考中,從而激發了學生們的探索欲望。再比如教學圓柱體以后,老師可以出一道這樣的題:“李老師設計了兩種不同的密封的盒子,其中一個是棱長為9厘米的正方體,另外一個是圓柱體,圓柱體的底面直徑、高都是10厘米,李老師最終選擇了圓柱體。他說這既節省了材料,而且又可以放很多東西,請同學們通過計算來說明其中的道理。”這個問題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使他們去深入探索,課堂氣氛便可以活躍起來,經過計算圓柱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與表面積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讓同學們深刻了解生活和應用的聯系,有效地培養了他們探索創新的能力,他們所學到的內容有效地滿足了他們心理的需求,使他們產生了積極的學習態度。
四、結語
總之,構建“有溫度”的小學數學課堂應基于兒童立場,順應兒童“好動、好學、好問”之特點,順應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把兒童當主體,用兒童的眼睛去審視世界,用兒童的耳朵去聆聽心聲,用兒童的心智去思考問題,站在兒童的立場上教數學,設計符合兒童現實需要的學習任務,讓他們徜徉在數學的奇妙世界里,體驗和感受著數學的美和暖暖的溫度。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學科帶頭人專項一般課題《基于兒童立場建構“有溫度”的小學數學課堂策略研究》(課題編號為19ZXYB0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趙永蘭.教育游戲環境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2]王利敏,朱忠華.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設計和使用[J].教學與管理,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