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十八大中明確指出,在新時期,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應當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在立德樹人背景下,核心素養培養的提出為教育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同時教師把握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指出了方向。深度學習強調學生在新知教學活動參與中,能自主地對知識進行遷移,在情境體驗過程中有效解決問題。基于教學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結合深度學習和單元教學,建構出了基于單元教學的初中學科深度學習的一般過程,并利用不同的策略將其落到實處。
關鍵詞:初中教學;單元教學;深度學習;應用策略
在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引導學生建構系統的知識結構是尤為重要的。就各學科知識而言,其具有分散性的特點,且部分知識具有抽象性,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知識難學的現狀。如何使學生在初中教學活動參與中,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探究興趣,且由淺入深地對其進行深度探究,建構系統的知識結構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難題。結構化的思想可以使原本分散的知識聯系在一起,從而在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過程中,降低知識學習難度,提升學習深度。基于此,我們在初中教學活動開展中,就單元教學和深度教學,探索了基于單元教學的學科深度學習該課題。所謂的基于單元教學的學科深度學習是指在學科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能立足教學內容,對教材中某一單元的基本知識點進行系統分析,從而提煉出其基本概念、原理等,并對這些基礎知識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進而使學生在系統知識中,把握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及其規律,以此為基礎,在系統論思想的驅使下,建立模塊化的知識結構,進而進行知識體系的教學。在如此單元教學中,學生可以親歷知識結構化的過程,探尋知識之間的聯系,從知識到邏輯組合,深度探索其中的思想方法、思維方法等,建立有價值的學習策略,進而在建構數學認知結構的基礎上,提升學習能力,為其核心素養的養成打下堅實的基礎。那么,我們要利用何種策略引導學生在單元教學中深度學習呢?一般情況下,我會按照以下關系圖來實施單元教學。
一、 設計單元教學目標
“有備無患”,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之前,做好充足的準備,以此防備在教學中出現大量出乎意料的問題。在單元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同樣要精心地做好教學準備工作,對單元教學進行整體設計。教學目標作為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依據,其統領教學設計。縱觀課程標準,其中明確地將學生的學習目標劃分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內容。且按照由低到高的水平對其進行了有序設置。如知識與技能層面需要學生初步感知、了解、學會知識;過程與方法層面則要求學生學會、理解、應用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層面則要求學生建立、發展知識。深度學習的實施,首要地要使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達成這三維教學目標。尤其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中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其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能加深對所學的理解,并積極探尋個人意義,深刻理解現實的世界。因此,我在單元教學活動開展中,為了使學生有效地實現深度學習,并獲得發展,對單元教學目標設計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嘗試從以下方面探尋設定單元教學目標的方法。
單元教學目標設計思路
1. 在這個單元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了解哪些知識,需要掌握哪些知識,需要對哪些知識進行運用,需要如何運用知識?
2. 在學習了這個單元之后,學生需要理解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3. 在學習了這個單元之后,學生需要回答什么樣的問題?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在該單元教學目標設計思路的引導下,我對單元知識進行分析,發現其各自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進而建立整體框架,如下表所示:
二、 單元預評估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其受學習經歷、學習環境等影響,具有鮮明的個性。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這些對其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起到一定的影響。尤其,他們對知識、概念等有著自己的獨特的認知,這種認知在不斷增強的情況下形成了先前概念。在深度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們需要在單元設計活動開展中,立足學生的發展情況,預設教學,以此才能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給予其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的機會,使其在單元知識的一步步探究中,加深理解。為了實現這一點,教師可以運用訪談法、學案法等,對學生的先前概念進行評估。
三、 師生共同參與:開展深度學習
在設定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把握了學生的學習情況之后,教師則需要在教學中,發揮單元教學的作用,引導學生深度探究知識。
(一) 師生結構化教學
既然學生和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雙主體,那么,在深度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在與學生的積極互動中,發揮自身的教學引導作用,積極引導學生探究,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建構系統的知識結構,加深對所學的理解,提升綜合學習能力。一般情況下,我們會立足學生的主體性,激活其原有的知識結構,使其在知識的遷移中,自主探究知識關系,并建構知識系統。
1. 激活原有經驗
知識是以生活為源泉的,各學科教學中所涉及的諸多知識,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其在生活經驗的應用下,自主建構新舊知識的腳手架,為其整體認知所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一名物理教師在“壓強”教學活動開展中,立足學生生活中經常見到和做的現象,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在生活中,我們將吸管插到水杯或飲料中,為什么可以喝到這些飲品呢?如此問題,自然會點燃學生的探究興趣,而且,一些學生會發揮其已有生活經驗的作用,將生活現象與壓強聯系起來,從而在興趣的驅使下,一步步地對壓強的概念、特點等進行探究。
2. 整合現有信息
單元教學要求我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對有關的知識加以整合,以此實現知識的結構化。尤其,深度學習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參與中,要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以此建構完整的知識結構。為了實現這這一點,一名歷史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對史料內容進行了靈活運用,使學生在史料的分析下,把握某一歷史的發展情況,從而將自主地將已知與新知建立聯系,在親身體驗中,建構結構化的知識,實現歷史學習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該教師還善于發揮留白的作用,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自主地對知識內容進行深度探究,從而在形成意義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有效整合。
(二) 學生結構化復習
在以上的教學活動參與中,學生獲得了一定的新知,但對于某些知識來說,其理解尚處于表層。此時,在深度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復習,在復習中加深理解。眾所周知,知識的轉化是深度學習和表層學習的界限。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應用知識的方式,立足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問題,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靈活運用所學,同時在問題解決中,將知識轉化為技能,促進其學習能力的提升。以語文教學為例,其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該主題與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單元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以閱讀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在文本語言品析的過程中,積累語言文字、掌握寫作手法等,之后,則可以在讀寫原則的指導下,引導學生將所積累的內容以文字語言的方式進行應用,以此在知識應用中,加深對所閱讀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深刻感悟主題內容,使其在結構化的學習過程中,完善認知,實現思維能力的有效發展。
(三) 師生結構化評價
評價是教學活動開展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有效的教學評價可以使教師有效地把握學生的學習深度。在基于單元教學的深度學習中,教學評價是以學生的深度學習目標為標準的,教師可以采取多樣的方法,如調查、測驗等,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目標進行對比,以此有理有據地對學生的學習做出判定。教師在單元教學活動開展中,可以利用檔案袋這一形式,對學生的學習、發展進行動態記錄,以此在其發展分析中,把握其深度學習程度,進而查漏補缺,進一步完善單元教學。
總之,在立德樹人背景下,教師要以單元教學為載體,引導學生在結構化的知識學習過程中,一步步地對知識進行探究,在深度學習過程中,把握知識聯系,建構系統的知識結構,從而提升其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段華明.初中語文主題式單元閱讀教學設計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8.
[2]王陽陽.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初中化學單元教學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7.
[3]管小雯.促進初中物理深度學習的教學模式初步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5.
作者簡介:
王松光,山東省煙臺市,山東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