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摘要:伴隨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生“數感”的培養近年來也受到了各界的高度關注,為此本文主要就學生數感的培養策略,展開了系統化剖析,由此在滿足《數學課程標準》教學要求的同時,全面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生數感;培養策略
1小學階段學生“數感”的培養方式
1.1創設生活化教育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建立“數感”
對于小學階段學生而言,由于他們自身邏輯思維和空間思維能力還較為孱弱,在“數感”培養過程中,為確保培養的有效性,創設生活化教育教學情境來消除學生的抗拒情緒,對“數感”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相比其它基礎性課程,數學概念知識的抽象性在降低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對學生的全面化發展也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因此在進行數感培養過程中,教師需從學生身邊的數學知識入手,在拉近學生與數學課程距離的基礎上來激發學生的探索欲,體會數學的魅力。如在進行《認識“元、角、分”》課程教學過程中,為強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記憶力和理解力,啟蒙學生“數感”,教師可通過創設一個學生相對熟悉和感興趣的場景——“商店情境”,借助圖片來標注售賣物品和所售價格,讓學生來充當售貨員和顧客的角色,在自主探究和交流中理解“元、角、分”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建立良好數感。
1.2采取游戲化實踐教學。以此來培養學生數感
在當前“數感”培育過程中,經大量教研數據分析可知,游戲化教育教學模式的實施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確保學生主體作用充分發揮的同時,對于培養學生“數感”也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小學階段學生對外界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將“數感”培養工作與動手實操活動進行有機結合,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探索”,由此在滿足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還幫助學生建立起了新的認知結構,增加了對“數感”的體驗。如在進行《梯形面積計算》教學時,為培養學生數感,教育工作者可讓學生進行實踐動手操作,通過讓學生進行“梯形拼接”、“梯形裁剪”,由此將梯形與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進行聯系,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從而使其在動手操作中有效形成“數感”,并從某方面而言還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提升。
1.3讓學生解決生活問題。來不斷發展自身數感
新課程教育體系改革下,學生“數感”的培養近年來也受到了各界的高度關注,為進一步發展學生數感,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還需善于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做到“數學來源生活又用于生活”。如在處理“出行問題時”,已知出行人數有152人,其中大巴可坐10人,租金為130元,小巴可坐7人,租金為100元,問如何租車最合算?在問題處理中,學生需要注意的是問題的處理方向并非只是簡單地計算出需要單租幾輛大巴亦或是小巴,而是需要將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比較,由此分別計算每種情況所需費用,最后進行對比選擇最佳方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生活類問題的處理,可在鞏固以往所學知識的同時升華學生“數感”,最終為預期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打下堅實基礎。
1.4為學生營造交流空間。加深對數感的認知和理解
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合作交流作為一種現代化教育教學模式,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合作意識、鍛煉學生合作能力的同時,還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數感的認知和理解。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相比其它數學能力,“數感”并非單純依靠教育工作者的傳授和講解,更多地是需要學生自己去感知和發現,因此作為課堂教學主體,學生之間在交流過程中語言相對而言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數感培養過程中,為學生營造交流空間對于個人潛能的激發和數感的培育具有重要意義。
2結語
簡而言之,在現階段數學“數感”培育過程中,培養工作的有序、有效開展在一定程度上不僅能改善當前教育教學現狀,與此同時在確保學生全面化發展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性作用,但由于“數感”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培養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可通過采取創設生活化教育教學情境、采取游戲化實踐教學以及引導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等方式,來建立、培養和發展數感,并通過為學生營造交流空間來加深對數感的認知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