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書萍
【內容摘要】物理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際教學中,有部分教師由于沒有抓準提問的契機,或者不懂提問的藝術,出現了不少提問的誤區。作為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和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設計提問時注意經常變換手法,轉換角度,使提問具有藝術性,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有效探究 問題時機 優化教學
物理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說過:“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無思則不能釋疑。由于中學生缺乏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教師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之處及時地恰如其分地提出問題,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開啟學生的心靈,誘發學生思考,與學生作情感的雙向交流。現在的教學更注重探究性,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他們的主體作用是需要在教師的悉心引導下才能體現出來的。這要求教師“會”提問,使提問具有藝術性。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部分教師由于沒有抓準提問的契機,或者不懂提問的藝術,出現了不少提問的誤區。如:(1)提問過于簡單,沒有思考價值。(2)提出的問題空泛、難度大,與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距離較遠,偏離了主題,讓學生覺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無法思考。(3)提問時急于求成。有些教師發問后,不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就要求立刻作答。(4)提問沒有層次性,難易問題無梯度,不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延續性。(5)提問對象過于集中,只顧優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傷差生的積極性。(6)提問沒有再生性,停留在表面層次,不能很好地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課堂提問的方式方法很多。但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和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所謂“教無定法”。在設計提問時要注意經常變換手法,即使是同一個內容,在不同的場合下進行提問,也要注意轉換角度,提出新意。那么,怎樣才能使提問有藝術性?
一、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
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是學生能否積極思維的動力。要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教師要會創設蘊涵和當前新授知識密切相聯系的問題情景。物理教學中可以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身邊的事物、意想不到的趣味性的小實驗等提出問題。例如:在學習“大氣壓強”時,教師演示“易拉罐被壓癟”現象,對學生的感官刺激非常強烈,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可以趁機提出“你看見了什么”“是誰把易拉罐壓癟的”“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為了加強對問題或新授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提出“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說明了這個問題”。學生聯系生活,深刻感知到“大氣壓”的存在。這樣,讓問題回歸生活、讓知識為學生所用,這不正是學習的目的?
二、有明確的方向
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是教學思維的動力,也是思維的方向。物理思維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物理課堂學習中,教師向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有明確的方向性,為更深入的物理思維活動提供動力和方向,使物理思維活動能持續不斷的向前發展。
例如:在學習了“聲音的傳播”一課的新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下面的實驗鞏固和提高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取兩個頻率相同的音叉 ,隔開一段距離放在水平桌面上。敲響其中一個后,再立即按住。(為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多做幾次。)教師提出“你感覺到了什么”(另一個音叉在發聲)“這個現象說明什么”(另一個音叉振動了、聲音具有能量、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有什么方法可以把音叉的振動放大”“如果在月球上做這個實驗會怎樣?” “有沒有辦法在月球上讓另一個音叉也振動”。這一系列層層遞進的提問,方向非常明確,直接指向教學目標;難度適中,具有一定的坡度,是初中階段實施探究式教學的最有效手段。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活躍,積極性高漲。
三、把握好時機
一個教師設計的問題再好,如果選錯了時機和對象,也不能使物理課堂教學出彩,預期的教學效果是根本不會達到。例如:在“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教學中,提問“物體的運動需不需要力來維持”時,就需要斟酌問題的時機。如果教師不是在做了一系列對比實驗或演示了“斜面實驗”之后提出,而是一上來就搬出這個問題,極易在學生中形成錯誤的認識。因為更多同學注意到“車不推不動”“足球不踢不走”的事實,容易“先入為主”形成錯誤概念。
四、注意問題的創造性
現代教育一改以往以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大力提倡科學探究,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其根本目的是要培養具有創造力的人才。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提問這一環節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的思維不受原有事物的局限,不僅僅對客觀事物有被動反映,還能夠能動地反作用于客觀事物的表象,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精神產品與物質產品。
例如:在學習了“聲音的傳播速度”后,提出“如果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不是340米/秒,而是340毫米/秒,比人的步行速度還要慢,會怎樣?”;在學習了“重力”一節內容后,提出“假如重力突然消失,會怎樣?”;在學習完“焦耳定律”后提出“如果我們身邊的電器都用超導體材料做,將會發生什么?”。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自由想象、自由發揮,但不是放任學生瞎想、亂想。教師要適當引導,使學生的觀點是“有一定依據的全新觀點”。
當然,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因人而異,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我們不斷實踐,不斷摸索,在課堂上把握住“提問”這個環節,使提問具有藝術性,一定會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