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中祥
摘要:實驗操作既是化學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化學教學的主要方式,在化學教學中應用趣味化的化學實驗,能夠在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對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探索欲望,與老師之間形成良好的課堂教學互動關系。本文就初中化學教學中趣味化實驗應用具有的積極意義和應用的途徑策略進行討論。
關鍵詞:初中化學;化學實驗;趣味化學實驗
1初中化學教學中趣味化學實驗應用具有的現實意義
生產力的大幅提升源于對生產工具的制作使用,借助某一工具主要是利用工具的特有屬性對現有關系進行改造。實驗操作是化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利用趣味化的實驗教學對原有的教學方式進行改良完善,發揮趣味化學實驗特有的教學意義。
1.1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化學是一門實操性很強的學科,實驗是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主要的表現方式,化學考試也是以實驗操作為考核內容。為了迎合教學和考試的雙重需要,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應用一些簡單富有趣味的化學實驗,易操作性屬性,學生能夠自己動手實踐,既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操作實驗過程中觀察記錄化學現象背后包含的化學本質。
1.2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化學實驗中產生的化學現象是基于各種化學元素之間發生的作用還原反應,很多化學元素直接通過肉眼是無法看見的,如果僅僅依靠理論教學讓學生熟記元素周期表和各元素之間的化學反應,沒有辦法形成直觀的實物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很難產生牢固記憶。趣味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直觀地展示了各種元素之間的作用過程和結果現象,用“酷炫”的實驗反應現象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進一步探索的求知欲望。
1.3增加師生之間的教學活動
傳統的理論教學方式下主要以老師講課為主,老師在教學關系中占據著主動主導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地位不對等的師生關系下老師沒有辦法及時地得到學生的教學反饋,無法適時調整教學進度來適應學生的教學節奏。趣味化學實驗在教學中的應用,則把學生的狀態調成主動位置,動手的過程中時時參與,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學過程中主動反饋,形成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良性互動。
2初中化學教學中趣味化學實驗的應用途徑
認識到趣味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具有的現實意義,探索趣味化學實驗的應用途徑。
2.1聯系生活,引發學習興趣
化學中的很多知識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現實生活相對于教材知識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更貼近,采取通過生活中的現象導入化學課題,化學實驗生成生活現象,現象—化學—生活之間的再回歸過程,幫助學生建立起生活與化學之間的聯系,加強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認識。例如讓學生觀察生活中鐵生銹這一生活現象,拋出導致鐵會生銹的原因的化學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化學實驗,控制各種影響因素的量和時間,得出鐵因其本身的活潑屬性,與空氣中的氧氣和水分作用,導致鐵單質變成氧化鐵,進而形成我們看到的鐵銹,還可以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索如何去除鐵銹及其中包含的化學原理。
2.2設計課外實驗課題,鞏固課堂所學
化學是初中才開始學習的課程,學生接觸化學的時間還很短,對化學的認識還不夠,而化學包含大量的元素符號、物質名稱、化學符合等復雜知識特性需要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記憶,在記憶的過程中要將抽象的化學符號轉化成具體形象的知識進而加深記憶,無疑會占用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導致很多不具典型代表性的趣味化學實驗就無法完全放在課堂上來進行[1]。老師可以依照易操作性和安全性的原則設計一些適合學生課下進行的實驗課題,幫助學生由課堂延展至課外,在課外的實驗操作中鞏固課堂所學的教學內容,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記憶。
2.3利用多媒體設備,具象化抽象內容
因為化學學習涉及到對大量元素符號、物質名稱、化學符號等抽象概念的學習,表現在課本上也僅僅是一些化學符號公式,化學學科是初中剛開設的學科,學生接觸化學的時間不長,腦海中對這些符號公式還沒有形成基本的概念,課堂上應用的化學實驗雖然可以幫助學生加深認識,但是受到易操作和安全性的限制,很多復雜的化學實驗受場所和工具的制約無法在課堂上演示。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設備在教學過程中的廣泛運用,使得多元化教學成為可能。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復雜的化學實驗過程,幫助學生拓展課本知識,同時也能激發學生更濃的學習欲望,探索復雜實驗的簡化實現可能,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3結語
要想學好初中化學離不開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充分結合,理論是實驗的基礎,實驗是理論的驗證,實驗操作是化學教學和考核的重要內容。趣味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發揮了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習興趣,增加課堂教學互動,提高學生實踐操作的動手能力和化學整體教學質量水平的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理論知識聯系實踐生活,增設課外實驗課題,運用多元化的教學設備,落實初中化學教學中趣味化實驗的策略,以達到在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過程中提升化學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海峰.初中化學教學中趣味化學實驗的運用探究[J].學周刊,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