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術焱
摘 要:小學生所處的年齡正是他們心智逐漸形成的階段,對于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不能僅強調書本上的知識,還要融入生活中。我國正在推行全民素質教育,道德與法治教育作為其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于小學生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引導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革,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于現階段的教學理念和社會環境,所以國家及時推出了生活化教學以適應素質教育的全方位需求。基于新一輪道德與法治教育改革,對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育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創新
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包括多種層次,其中有理論研究能力、自主挖掘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知識變通能力等,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認識到生活化教學的內涵,通過提升教學的創新程度,滿足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需求[1]。
一、生活化教學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價值
在小學教育體系中,道德與法治是重要的學科,與學生的生活實踐有著緊密的聯系,在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改革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構建生活化教育體系,讓道德與法治知識真正與學生生活聯系在一起,通過融入生活化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學會知識,并且真正掌握運用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技能。教師要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特點,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讓學生在生活中學道德與法治、用道德與法治,提升自身對于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認知與掌握程度。現代小學教育面臨著較大的升學壓力,如何有效開展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又不沖擊核心科目的教育活動,是一個難點,同時也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改革的重點。因此,要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與生活化教學有效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發揮生活化教學的積極意義[2]。
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作為首要目標,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明確學生核心素養的內涵,有效進行教學創新,提升教育指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提升綜合教學效果。在生活化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理念不謀而合,現代道德與法治教學講究主動學習、創新學習,其關鍵核心不在于學生在課堂上獲取了多少知識,而在于學生是否通過構建核心素養體系,提升了自身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進而更好地將知識融入生活中,提升自身學習效果。由于道德與法治學科已經形成了相對較為穩定的教育體系,所以很多老師缺乏創新教學的能動性,忽視了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在現代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格局下,對于教師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教育新常態的背景下,很多教師固守傳統的教學模式和策略,缺乏有效的教育創新,導致教育總體效能不夠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認識到自身能力上的不足,對照現代教育發展標準,與時俱進,提升自身綜合教育能力。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師教育能力,既要從能力入手,又要從理念入手,堅持創新教育理念,構建現代教育格局,提升教師的綜合認知水平,滿足現代教育的發展需求,實現教育效能的不斷提升,為社會培養更多人才[3]。
(二)教育手段有待進一步更新
在現代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當中,普遍存在手段落后的問題,很多教師雖然認識到教育創新的意義,但找不到有效的突破口。道德與法治教師要認識到現代教育的發展方向,不斷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通過多種渠道掌握最新教育發展動向,在教育中充分融入現代理念,更新教育手段,將現代信息技術、實踐教學等多元模式融入課堂中,提升綜合教育效果。但是,很多道德與法治教師仍然拘泥于傳統的課堂教育模式,按部就班地推進傳統課程教學。
三、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方法
(一)積極利用多媒體技術
現在的小學生都生活在科技時代,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他們能夠熟練使用手機和電腦,是因為他們從出生到上學都和現代科技共同成長和發展,小學生對于現代化的教學方式會更有認同感。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方式一般都是由老師在臺上為學生傳授道理,小學生由于年齡的原因很難將注意力長時間集中,但是我們可以借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全方位教學,探索生活化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區別于傳統的模式,其具有生動、形象的特點,可以以圖片、動畫、視頻等形式展現在學生眼前,在道德與法治多媒體授課中經常有個性鮮明的動畫形象,對低年級的小學生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可以準確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在進行德育宣傳教育方面有著天然優勢。例如在挑選課件的時候可以將一些不亂扔垃圾的動畫演示進行播放,讓學生自己發現那些多媒體動畫中小朋友做得好的地方[4]。
(二)加強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知識滲透
小學生思維還不健全,他們大多數思考問題的方式都是形象化思維,沒能形成邏輯思維概念。我們要利用他們的這個特點進行教學,所以說德育工作不能過于直觀地讓他們直接判斷對錯,而是需要一個正確的引導過程,“循序漸進”式的教育方法更能讓小學生有深刻體會。例如,我國是一個具有歷史文化的國家,尊老愛幼一直都是我們的傳統美德,老師可以針對“見到長輩應該如何打招呼”“家里來了親戚要怎么樣對待”“爺爺奶奶走了我們要怎么樣說”開展生活化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道德能力,而且在無形中加強了道德與法治教育水平的提升,道德與法治滲透式教育以這種方式展開更有利于學生接受[5]。
(三)注重采取道德與法治多角度教育方式
在我們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多數都是以老師或者家長站在大人的角度對學生進行說教,采用的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言語上也多為訓導的語氣。長此以往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產生一種倦怠感,對于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不能僅用一種模式,否則會讓學生有抵觸情緒。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要根據學生的特征進行調整教學,從多角度、全方位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單獨以理論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灌輸,抽象化的文字和語言對小學生比較難消化,更多的是將形象化的行為和抽象化的語言相結合,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例如在“愛護環境、拒絕浪費”的題材上,老師首先要以身作則,不亂扔垃圾,養成將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學生看在眼里就會模仿老師,然后老師再找一個恰當的時機把為什么要將垃圾分類進行講解,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比泛泛而言的教育更深入人心,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學生的行為規范,扔垃圾的時候不要“投擲”,而是要將垃圾送到垃圾桶口中,避免垃圾散落污染地面[6]。
(四)深入社會實踐影響道德與法治教學
學生在學校中受到了教育和保護,但是接觸社會也是他們的人生經歷和必要過程,我們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是為讓他們今后能夠更好地在社會上發展,所以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不能僅局限于課堂內部展開,還要注重社會實踐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的影響。我們可以定期為小學生舉辦生活化教學,讓學生將理論聯系實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既能對學生的社會融入能力鍛煉,又可以對老師的教育工作進行檢驗。例如可以組織小學生去社會養老院進行慰問,在他們的能力范圍能為一些孤寡老人做事情,在組織活動前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教育工作,讓他們了解不能吵鬧和大聲喧嘩,在過程中老師要注意學生的舉止,注意其對待老人是否有禮貌,如果有不當的行為老師要及時站出來制止,并將道理告訴學生,隨時糾正他們的錯誤。也可以組織學生為貧困山區的學生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體會到幫助別人的樂趣,哪怕是寫一封信也能給別人帶來溫暖,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對學生今后的人格培養有著重要意義[7]。
(五)積極引導家長參與到教育體系中來
小學生的生活內容主要圍繞著學校和家庭展開,在學校有老師,回到家有父母,學校和家庭的雙方教育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兩者都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不是單獨一方就可以完成的,更多時候需要學校與家庭的共同配合,加強雙方的合作,才能讓道德與法治思想更好地滲透到學生內心里。小學生像一張白紙一樣,每一個人都會對他們產生影響,學校和家庭是這張白紙上畫得最多的兩支“筆”[8]。現在很多社會不良現象會不可避免地會被學生看到,這時候學校和家庭雙方的教育工作顯得尤為關鍵,例如我們在過馬路的時候,老師會教育學生看紅綠燈,但是很多行人卻有闖紅燈的現象發生,如果這個時候家長也帶領學生闖紅燈,那么在學生的心里就會產生疑問,我是聽父母的還是聽老師的,小學生的判斷力較差,不能自己明辨是非曲直,所以說要在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上加強學校和家庭上的合作,讓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可以順利地開展。
綜上所述,隨著現代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發展,現代小學教育工作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認識到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意義,根據現代教育發展方向,有效調整教育結構,豐富自身教學手段,提升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創新性水平,滿足現代教育發展需求,提升綜合教育效果。打造現代專業教師隊伍,既需要教師自身的能力,又需要學生、家長的支持,實現生活化教學創新目標。
參考文獻:
[1]彭繼芳.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探究[J].科學咨詢,2019(2):67.
[2]溫剛.探究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J].散文百家(下),2019(1):40.
[3]胡曉娟.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探討[J].神州,2019(3):209.
[4]張書遷.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思考[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10):213.
[5]王建婭.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小學時代(奧妙),2018(11):16-17.
[6]何懷清.論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46):57.
[7]周巧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思考[J].華夏教師,2018(31):30.
[8]溫昌貴.生活化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論壇,2019(12):29.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