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存
【關鍵詞】 數學教學;信息技術;思維能力;綜合素養;創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9—0078—01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根據學生知識水平、興趣愛好和教材內容等具體情況巧用信息技術,能為學生營造一個信息化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學習觀念與學習方式發生重大變化,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讓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使學生積極主動有效地理解掌握相關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習能力和效率。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巧用信息技術展現教學過程,鼓勵學生進行自學,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巧用信息技術,能為學生自學提供方便,利用信息技術把抽象的內容以動畫演示,再現與重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情景,可以讓學生從具體問題中理解概念,從特殊問題到一般規律,一步一步通過發現、探索數學思維和學習數學,使學生比較自然地接受數學概念,促進學生理解相關內容,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促使學生不斷追求新知識,不斷探索和發展,提高教學效率。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要引導學生自己動手上網查資料,搜集信息,解決問題,正確利用網絡合理學習,有效提高自己的數學素養。例如,在學習“等腰三角形”一節內容時,要想更好地理解“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性質,就要巧用信息技術——計算機和幾何畫板中的軟件,先在大屏幕上演示作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 的平分線、BC 邊的垂直平分線和中線,然后讓學生實際操作,操作之后再用鼠標在屏幕上隨意拖動點A,使△ABC和三線在保持依存關系的前提下隨之發生變化。在移動的過程中, 學生就會直觀地發現存在這樣的點A,使得角平分線、垂直平分線和中線三線重合。這樣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展現,直觀明了,使學生理解了有關概念,同時,也進一步調動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欲望,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巧用信息技術輔助分層教學,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信息特點、學生特點和水平及課堂的實際等具體情況,巧用信息技術開展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切合每位學生的實際,讓學生體驗各種探索創新活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最理想的發展。因為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很大, 要在教材內容學習中同時滿足基礎較差的學生、普通學生和優秀學生對教學內容的不同需要,以及在習題的分層呈現、作業的分層布置等方面都較為困難,教師應實時控制信息的形式和頻率,繼承傳統教育的優勢,讓學生“多做多學多體會”,而且在任務驅動、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探究的互動過程中節省時間,增加課容量,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思考、探究,這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能力,使學生共同發展,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學習效率。
三、巧用信息技術增加課堂容量,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綜合實踐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要巧用信息技術來解決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現實與理論之間的矛盾,引導學生親身體驗獲取、傳遞、處理、發布和應用信息,體驗創新的全過程。借助多媒體可以集圖形、聲音、動畫、視頻圖像等直觀形象的信息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和創新意識,改變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習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和交流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研究和學習的過程中發揮才能,學會創新,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成為學習的主體,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相似三角形”一節中,課本先安排讓學生畫圖探究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之后再學習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畫圖度量后只能得到三個比例式,根本沒時間深入細致探究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及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但如果利用多媒體的動態圖像生動形象地展示此定理,很快就能得到相應的比例式,從而節約時間使學生更加深入細致地探究比例的性質,讓學生了解掌握合比性質、分比性質、合分比性質、等比性質等相關的知識,讓學生真正理解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的內涵,并用它們去解決問題,這樣學習能使學生獨立觀察、思考和學習,并積極合作掌握定理,提高他們解決問題和綜合實踐的能力。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