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艷霞
【關鍵詞】 歷史教學;學生;學習興趣;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8—0179—01
學習歷史對于人生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指導意義,特別是在高中“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越來越重視視覺感官刺激,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對歷史的學習和思考。這種現象不但出現在浮躁的成年人社會,而且出現在校園里,高中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越來越低,認為學習歷史的過程是“枯燥無味”的,認為學習歷史這門課程只要考前突擊記憶就可以了。以上這種現象在高中生群體中較為普遍,這種現象顯然不利于學生學習歷史、教師講授歷史,因此,提高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及課堂教學效率已刻不容緩。
一、高中生學習歷史課程興趣較低的原因分析
1. 教學方式老套。目前,在筆者的觀察和調研中發現,傳統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普遍存在,即課堂講授以書本為主、教師為主,老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及反饋。傳統的教學方式具有重大的弊端,最為明顯的是學生逐漸喪失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傳統課程中學習“南京條約”、“馬關條約”時,教師只是單純地介紹條約簽訂的時間、地點、內容、影響,而學生對事件的背景卻知之甚少,這樣不但影響學習效果,而且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高中歷史課堂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
2. 所學內容與時代相脫節。歷史課程以講授過去發生的事件為主,雖然這些事件發生在過去,甚至距離現在幾千年,但是這些事件均對我們現在的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例如我國古代引以為傲的“四大發明”,這些技術發明距離我們雖然久遠,但對于研究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走向以及挖掘我國文化資源、增進我國文化自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更多地是單純地講授歷史事件,對事件的深遠影響及對當今時代的影響介紹較少,這樣不但使學生無法了解重要歷史事件的深遠影響,而且也喪失了學習歷史的意義,因此,歷史課堂應與當今時代緊密結合,避免所學內容與時代相脫節。
3. 學生錯誤地認為學習歷史不重要。越來越多的高中生用“枯燥”、“無用”等字眼來形容歷史課程,認為歷史是一門副科,不必投入太多的時間去學習,只需在考前突擊記憶就可以了,特別是對于理科生而言,更是將歷史作為一門不重要的學科,只是利用瑣碎的時間來學習,甚至有些文科生也認為歷史不重要,認為其只是對過去事件的介紹,認為學習歷史對自己未來的生活、工作均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因此抱著消極應付的態度對待歷史課程。以上各種對歷史課程的錯誤認識使其重要性逐漸降低,學生對其學習興趣也逐漸降低,因此,應轉變學生這種錯誤的觀點。
二、解決策略
1. 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注重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課堂中的應用,利用聲音、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以此提高上課效率。高中歷史課堂也應積極地將多媒體技術引入教學中,例如講授“巴黎合約”時,教師在文字授課的基礎上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和學生一起觀看電影《1919》,借助電影使學生們更形象、更直觀地了解“巴黎合約”的背景,并在觀影結束之后組織學生發表觀后感,這種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很好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顯著提高學習效率。
2.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講解歷史知識。雖然歷史是靠文字記載的形式進行流傳,教師以文字的形式講授給學生,但是純理論的教學方式教學效果較差,為此,教師應該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到“南京大屠殺”時,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南京大屠殺博物館”,使學生近距離體會日本侵華戰爭這場災難對中華民族的影響,增加他們的愛國熱情。
3. 轉變學生對歷史課程的錯誤態度。歷史課程的開設不僅僅是應試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環節。通過高中階段對于歷史課程知識的正確認知、解讀、思考,對于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正確塑造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該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轉變學生的一些錯誤歷史思維。例如,通過學習“日本侵華戰爭”,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這段歷史,既要看到日本對中國所犯下的罪行,也要明白中國需要不斷富強以防止此類事情再次發生,讓學生真正形成歷史思維,正確分析歷史問題。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積極地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歷史,對待歷史課程,而不是將其作為一門可有可無的“副科”看待。
4. 教師之間應積極交流一線教學經驗。高效的實踐性的教學工作的開展需要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更需要教學方法的反思、總結和提升。在實踐中,教師之間缺乏教學經驗的交流,多年教學容易形成一定思維慣性和教學慣性。因此,很難發現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應通過借鑒學習其他教師優秀的教學經驗,將其與自己原有的教學方式相結合,進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