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瑜
摘 要:精品資源共享課是信息時代開展信息化教學改革的主要陣地,是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基礎保障。以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現代設計史精品資源共享課為例,探討精品資源共享課在混合式教學中的應用優勢、應用過程、應用成效,從而在實踐中初步總結利用精品資源共享課開展混合式教學的經驗,旨在為類似精品課程的建設與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模式;精品資源共享課;現代設計史
現代設計史是面向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必修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其教學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設計理論素養。由于現代設計史課程的教學內容覆蓋面較廣,理論性較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建設現代設計史精品資源共享課,開展混合式教學,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課程的教學質量與育人效果。
1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混合式教學把傳統課堂、MOOC(大規模在線課堂)和SPOC(小規模私有在心課程)教學的優勢相結合,其教學流程分為課前線上自學、課中線下討論、課后線上拓展提升三個環節。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和移動式交互工具,充分彰顯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作為課程的資源建設者、課程實施的設計者、課堂組織管理者等多重身份的作用。
2 精品資源共享課應用于混合式教學的優勢
2.1 為學生線上自學提供豐富、優質的課程資源
精品課程需要建設教學視頻、教學大綱、演示文稿等基本資源和案例庫、素材資料庫、作業系統等拓展資源。這些由課程團隊精心篩選、制作的優質課程資源可以為混合式教學中學生的線上學習提供支持。
2.2 為師生互動搭建便捷的網絡交流平臺
傳統教學模式下,課堂是師生的主要互動空間,混合式教學模式依托精品資源共享課平臺,將師生互動的時空維度延伸到課后,同時也構建了師生之間顯性與隱性相結合的交流模式。顯性交流中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隨時隨地與教師在線上交流;隱性交流中教師可以通過在課程平臺記錄的學生學習過程數據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便于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流程。
2.3 為線下課堂教學提供形式豐富的活動選擇
目前,精品資源共享課的網絡平臺同步的手機移動端APP支持課堂簽到、在線測試、投票、討論、提問、小組PK、頭腦風暴、問卷調查等活動,這些形式豐富的課堂活動可以極大地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逐步引導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此外,手機端的APP也可以隨時調用精品資源共享課中的課程資源,這為課堂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便利。
2.4 為課程考核中的評價提供充足的數據支撐
精品資源共享課平臺具有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記錄功能,主要包括學生在課前的學習時長、學習頻率、在線自測情況等,課中的簽到、課堂活動參與情況,課后的作業完成情況、專題討論參與情況等。教師通過設置成績權重,這些過程數據將以一定比例計入整個課程的總成績,為課程的考核評價提供充足的數據支持。
3 現代設計史精品資源共享課在混合式教學中的應用
3.1 掌握學情,精選優質資源,引導課前自學
課前,教師通過在精品資源課程平臺發布調查問卷,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期望、學習習慣等,在此基礎上結合課程教學目標,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任務單,推送優質的課程資源。學生按照學習任務單的要求在課程平臺完成自學、自測,合作完成小組任務。學生的在線自學、自測主要針對基礎知識;小組任務包括經典作品賞析、經典流派解讀、設計大師巡禮等,學生在從基礎知識的掌握到基礎知識的初步應用過程中,不斷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團隊協作意識。
3.2 總結自學反饋,優化教學策略,組織課中討論
課中教學策略的制定依據來源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情況的反饋。課中首先由學生進行小組作業的展示,接著由教師引導班上其他學生圍繞小組作業的主題及完成情況開展投票、討論、小組PK等形式豐富的課堂活動,師生一起在討論中深入思考,在思考中實現深度學習,在深度學習中破解教學重難點。課中的教學環節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將課前學習的基礎知識逐步內化于心,同時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思辨能力等職業綜合素養。
3.3 立足持續發展,拓寬專業視野,開展課后提升
課后為拓展提升環節,本環節教師的任務為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布置不同難度系數的作業,推送課后拓展學習資源,如視頻、案例、專題討論等。教師在課程資源的選擇過程中既要考慮立足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又要考慮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例如,將拓展學習資源分為必學部分與選學部分,必學部分以拓展學生專業視野為目標,選學部分主要用于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學生在完成課后必學部分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情況有選擇性地進行拓展學習。
3.4 針對教學全流程,實施精細化管理,改革課程考評體系
課程考評體系是對教學效果進行檢驗的重要標準,是課程建設與實施的風向標。依托精品資源共享課平臺所具備的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記錄功能,實現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精細化管理,從而建立起以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課程考評體系。過程性評價主要包括學習時長、學習筆記、課堂活動參與情況、課程活動參與質量、在線自測等;結果性評價為每個學期課程的期末考試。組建由系統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等組成的多元評價主體,從而使課程考評體系更加科學、客觀、公正。
4 現代設計史精品資源共享課開展混合式教學的成效
4.1 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在未來職業生涯發展中的核心競爭力。依托精品資源共享課開展的混合式教學,要求學生課前自學基礎知識,完成小組作業,課中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進行討論、思考,課后自主完成作業,自學拓展資源,進行學習反思,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貫穿教學全過程,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較大的提升。
4.2 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課前自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和知識的掌握程度,合理調節學習進程。例如,對部分知識點理解較難的情況下,可以反復觀看視頻,查閱課件、教案等教學資源;在課中的討論學習中可以分享自己的思考角度;在課后的拓展學習中同樣可以自主選擇拓展學習資料。整個教學實施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4.3 提高了課程團隊的教學科研水平與信息素養
課程團隊的水平是課堂建設水平與課程教學質量的保障,通過開展混合式教學,促使課程團隊將最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引入課堂教學,促使教師研究信息化時代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促進了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同時課程團隊的成員通過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開展教研教改,使得課程團隊在教學與科研水平得到同步提升。
4.4 提升了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水平
混合式教學的開展使得優質的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有了更好的應用價值,真正走進了課堂,讓更多的學生充分享用優質的課程資源,同時也可以通過教學實踐及時發現并補充完善精品資源共享課在課程設計、課程資源、課程考核等方面的不足。“邊建設,邊使用”的原則,可以使課程建設更切合教學,更便于學生學習,更有助于提升課程教學成效,促進課程建設與應用形成良性循環。
5 結語
目前,在現代設計史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與混合式教學的實施過程中,雖然還有許多有待進一步完善的地方,但是通過教學實踐,我們也充分認識到了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建設與應用精品資源共享課在促進課程建設與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朱曉花.精品資源共享課在計算機應用基礎word2010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軟件,2019(05).
[2] 王順,李旭霞,朱艷凌,許珂玉.基于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混合式教學——以《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為例[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8(07).
[3] 李桂榮,羅飛,胡冬梅,鄧真真,王麗娜.基于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