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紅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當不斷創新,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良好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將實際生活與數學知識聯系起來,讓他們感受到數學世界的精彩奇妙,在生活情境中學好數學。文章主要從生活情境教學的內容,開展生活情境教學的重要意義以及開展對策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情境;開展對策
一、前言
數學與各門學科都有重要的聯系,是基礎性的學科。小學數學的學習是啟蒙的和基礎性的學習,對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素質教育的大力推行下,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必然發生改變[1]。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運用生活情境教學不失為一種很有效的舉措。
二、小學數學生活情境教學的主要內容
小學數學生活情境教學就是教師結合實際情況、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設置生活情境,通過具體生活情境的運用來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與效率的一種教學方式。它可以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課堂互動性,提高授課質量,是一種新的生活化的教學模式。
三、在小學數學中開展生活情境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符合新課標對小學數學的相關要求
數學課程標準當中指出:“讓學生在生動的具體情境中學習數學,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建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課程內容不僅要求對知識的熟悉和記憶,而且要腦、手、口同步結合,開展探究性的學習,提升學生的各種能力。小學生的身心發展不成熟,獨立性和自控力比較差,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會導致學生注意力不集中[2],不利于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的提高。而利用生活情境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生活情境教學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既符合新課標的要求,也能幫助小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方法。
(二)啟發學生對數學學習重要性的認識
開展生活情境教學就是啟發學生數學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進而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意義。比如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買賣東西、修建房屋和稱量重物等,處處會用到數學,這些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例子可以讓學生更好更直觀地理解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三)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生活情境教學是一種比較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它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融入課堂,由被動學習變為自主學習,可以充分啟發學生的心智,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3]。
(四)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
教師要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在發覺生活中的數學的過程中,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得到了開發和提高。
四、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教學的開展對策
(一)如何選擇合適的生活情境
教師在選擇合適的生活情境時,一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切忌站在成人的視角去設計生活情境。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欠缺,這種成人化的生活情境的設定不僅不能達到教學效果,甚至還會起到反作用。所以教師應設置符合學生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對學習中的重難點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
比如在學完乘法后,有這樣一道題:“鏡子18元,書包27元,練習冊9元,面包3元,轉筆刀6元。(1)小楊買了一個書包,小明買了一個面包,小楊花的錢是小明的幾倍?(2)小楊花的錢是小紅的3倍,小白花的錢是小明的2倍。小楊和小白分別買的是什么?”
通過這個題目的解答,學生較好地復習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問題”和“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為讓學生對相差關系和倍數關系進行有效的區別,可以提出“你能從中選擇兩件物品,用一句話說話它們的關系嗎?”
學生A:“我買的一件物品的價格是另一件的2倍,猜一猜我買了什么?”
學生B:“你買的是面包和轉筆刀。”
學生C:“我買的一件物品的價格比另一件貴3元,猜一猜我買了什么?”
學生D:“你買的是面包和轉筆刀。”
學生在這個互動過程中可以深刻地體會到原來面包和轉筆刀的價錢可以說成倍數關系,也可以說成相差關系。在這樣的分析和判斷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和發展[4]。
(二)運用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思考
小學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在貼近生活的同時又將生活抽象化。所以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運用特定的生活情境,培養學生獨立自主思考的習慣。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要讓學生產生依賴性,這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要利用符合小學生認知的生活情境,使學生的學習變為主動的充滿興趣的學習。
例如在進行大數加減法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首先提出“140-98=?”“50+99=?”這種題型,然后從現實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將數學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創設出以下生活情境:“媽媽有140元錢,買一件98元的商品,結賬時,給了一張一百元的,收銀員找回媽媽2元,這時加上原有的40元,媽媽總共還有多少錢?”由此,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得到了解決的辦法,利用實際的生活情景,將數學與生活實例聯系起來,培養了獨立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教師要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學方式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抽象的問題和概念性較強的內容容易讓人產生厭煩的情緒,特別是小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要盡量使用小學生容易理解的語言。比如,在小學二年級講解“認識時間”這一難點時,學生普遍認為難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學生進行日常提問:“你幾點起床?幾點去學校?幾點吃午飯?”起床、去學校、吃午飯是一系列連續的事情,加強了學生對時間長短的認識。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互動,比如讓學生觀察并記錄一分鐘內自己的心跳次數等,借助這些互動,可以讓學生對時間形成深刻的認知與直觀的體驗,對于難點也就更容易融會貫通。
(四)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學以致用
數學源于生活,解決數學問題也是為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服務的。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學會多觀察,發現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和日常生活關聯緊密的課后作業,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之間關聯的認知,讓學生對數學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明白學習數學是為了鍛煉邏輯思維能力,是為了對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加以解決。如在“百分數”教學之中,教師可讓學生觀察生活中有哪些“百分數”,并在全班同學面前分享自己的成果。比如白酒中酒精度數為38%,可樂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為11%等。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百分數有什么用處?通過引入生活實例,使學生進入到真實的生活場景中,以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學以致用[5]。
(五)展開生活實踐,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
數學是一門實用性強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學會用數學思維分析、看待和解決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這門學科的實用性。比如在學習“三角形的穩定性”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班上有些桌椅腿開始松動了,請問大家誰可以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這一問題?”接下來學生進行討論研究并聯系教材內容,在教師的幫助下動手實踐。通過學習、思考、實踐這一系列的過程,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印象,并學會了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達到了情境教學的最終目的。
五、結語
總而言之,通過一些實踐我們可以看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生活情境教學確實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也是如今素質教育所推崇的,但是如何恰當地運用生活情境教學并非易事。在這方面廣大教師還需要進行許多積極有益的探索,多研究,多結合身邊的實例,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升教學水平,從而使數學課堂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黃贊平.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開展分析[J].亞太教育,2016(04):38.
[2]劉峰.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 2017(07):180.
[3]吳天鵬.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與對策[J].新課程(小學),2015(05):149.
[4]王思琦.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開展分析[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7(49):74.
[5]吳德鳳.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開展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7(31):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