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明確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并把“發展綠色金融”作為推進綠色發展的路徑之一。新疆作為全國首批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之一,在具備良好的政策支持條件下,如何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興試驗區值得深思。文章以新疆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以來的發展成效為切入點,分析新疆發展綠色金融的機遇與潛力,并對新疆今后綠色金融的發展方向與路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綠色金融;現狀;路徑選擇
一、引言
2017年10月,綠色金融正式載入了十九大報告中。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設想和總體思路已經初步形成,綠色金融領域風險防范和補償機制、責任追究機制、環境權益交易機制和市場監督機制不斷完善,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等領域專項政策不斷出臺,五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先行先試……政府持續的制度改革在綠色金融體系中充分發揮了導向和激勵的作用,增強了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意愿,也提升了金融機構的授信力度。目前,發展綠色金融對于促進新疆經濟的綠色發展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這是一次重大機遇,對于今后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二、發展綠色金融的機遇與潛力
(一)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政策機遇
2012年,銀監會發布《綠色信貸指引》,有關于綠色金融的政策開始快速發展。2015年,國家首次明確建立綠色金融體系的頂層設計,各地紛紛開始建設綠色金融,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和框架。但各地區資源稟賦、經濟總量大不相同,發展綠色金融方向不同,于是2017年,國務院決定把浙江、江西、廣東、貴州和新疆五省(區)作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的試驗區,發展不同側重、各有特色的綠色金融。新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地理優勢,響應國家號召,大力推動產業轉型,發展綠色金融。
(二)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發展潛力
2017年,中辦、國辦聯合印發實施《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中央層面上形成了生態保護紅線“一條線”“一張圖”的基本思路。近年來,隨著全國經濟快速發展,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面對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全國在環保節能領域投入保持快速增長。一方面,新疆作為重要的能源重化工產業基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新疆石油石化、煤電煤化工、有色冶金等能源重化工產業取得了巨大成就,有效推動了新疆經濟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我們必須看到,新疆是我國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的省區,也是全國6個節能預警等級一級省區之一,環保與節能形勢嚴峻。從“十三五”開始,新疆各級政府部門加大對石油、化工、電力等重污染行業的治理力度,強化了對城鎮污水、垃圾和危險廢物集中處置等環保基礎設施的投資,如果單靠省級財政支持還遠遠不夠,需要借助大量社會資金的參與。所以新疆綠色金融的資金缺口較大,發展的潛力巨大。
三、綠色金融發展成效
(一)綠色金融支持焦爐尾氣綜合開發利用
阜康市產業園晉商工業園有焦化裝置生產能力280萬噸/年,煉鐵能力165萬噸/年。園區副產大量的焦爐氣和高爐氣,但如何凈化處理并加工利用暫由各企業自行解決。新疆晉源能源有限公司擬投資阜康工業園尾氣資源綜合利用項目,通過多方協調,該項目獲得授信2.75億元,為該項目整合園區內各種爐氣資源,建設園區爐氣管網,消滅現有園區內不達標的排放點提供了充分的資金保障,實現園區內爐氣統一凈化、處理、利用、達標排放,提高了園區環保節能水平。
(二)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首個綠色項目庫
新疆建設綠色項目庫的提出是在試驗區前期項目調研和對接過程中,發現存在綠色項目定義和標準不一致的瓶頸,迫切需要從制度上、體制上和機制上有所突破,有所保障。同時,及時對綠色項目庫的清單進行梳理并補充新的項目庫信息。為確保上下信息溝通的順暢,有專門的人負責跟蹤和動態調整項目庫。截至2017年末,三個試驗區已有第一批含365個“純綠”項目納入綠色項目庫,總投資有5750億元。
(三)綠色金融同業自律機制
2018年4月,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支行烏市所轄30家金融機構召開新疆綠色金融同業自律機制成立大會。會議表決通過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綠色金融同業自律機制工作指引(暫行)》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綠色金融同業自律機制公約(暫行)》,明確了自律機制的運行原則、組織架構以及工作職責,還有成員單位行為的規范。
四、對策及建議
(一)統一綠色信貸統計標準
在當前的綠色信貸統計,各金融機構在判斷和執行以及數據的統計時,難以很好地把握綠色信貸具體指標的精確度,以及難以準確判斷貸款的具體用途,反饋數據的機構頻次和反饋內容也不一致。所以,今后需在試驗區統一綠色信貸統計報表的范圍、內容、時間和規則等,為探索全國統一的綠色信貸統計機制和制度積累一定的經驗。
(二)統一環境信息披露
除上市企業外,各金融機構也應當進行適度的環境信息披露,這里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各金融機構自身的經營狀況和投融資活動的一些相關資料,二是氣候和環境對于金融機構機遇和風險影響的相關信息。金融機構的環境信息披露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金融機構生產過程中自身的排放污染較少,環境影響主要體現在投融資行為產生的影響上;二是金融機構環境風險主要由生產型企業產生的環境風險傳導,從而引發金融機構的環境風險;三是金融機構可充分發揮中介作用,通過環境信息披露來促進生產型企業提升環境表現,進一步減少環境的污染。
(三)注重風險防范,牢牢守住風險底線
新疆傳統產業綠色改造面臨一定的環境風險,聚焦于綠色技術、綠色新興產業的項目也可能會面臨投資回報期長、盈利能力不確定性等市場風險。綠色金融改革創新需要將風險意識貫穿全局,在推進試點工作的同時,注重防范可能出現的過度負債的風險以及可能出現“假綠”風險。通過科學的合理的監管科技和社會綜合治理機制,前瞻性地來提升政府管理部門綠色金融風險的監管能力,建立健全綠色金融風險監測、預警機制,牢牢地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參考文獻】
[1]中國工商銀行綠色金融課題組,張紅力,周月秋,殷紅,馬素紅,楊荇,邱牧遠,張靜文.ESG綠色評級及綠色指數研究[J].金融論壇,2017,22(09):3-14.
[2]郭滕達.綠色金融發展的驅動因素[J].中國科技論壇,2018(04):4-5.
[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綠化中國金融體系”課題組,張承惠,謝孟哲,田輝,王剛.發展中國綠色金融的邏輯與框架[J].金融論壇,2016,21(02):17-28.
[4]王汐.赤道原則:國際金融實踐推動綠色信貸[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34(S3):84-85.
作者簡介:黃婷(1996—),女,漢族,新疆庫爾勒人,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理論經濟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