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婷
【摘 要】思政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礎部分,也是習近平縱書記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的重點。因此高職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也要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本文以高職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的結合,給出了相應的改善措施。
【關鍵詞】英語;課程;思政;融入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到, 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 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 形成協同效應。中共中央、 國務院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 指出: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 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責任。要深入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過程中, 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 提高政治覺悟。由此可見, 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大學英語作為全國高職院校普遍開設的,涉及面較廣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更加應該把思政教育融入其中。
大學英語作為高職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和公共基礎課, 由于學生在語言、 文化、 思維、 教學模式、 個人喜好等等的不同和差異, 高職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 重視度不高, 有些還有厭學情緒,該課程面臨著 “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 的雞肋局面。如果能夠把學生的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會給大學英語課程帶來新的活力,能夠樹立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更好投入大學英語學習。
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明確指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學生學習和掌握英語這一交流工具,除了學習、交流先進的科學技術或專業信息之外,還要了解國外的社會與文化,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意識,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弘揚人的價值,注重人的綜合素質培養和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有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學英語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因此,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轉變思路, 與時俱進, 將思政教育融入到英語教學中去,不斷地加強學生人格的塑造、 情感的啟蒙、 綜合能力的提升,達到英語教學最佳效果, 是實現大學英語課堂思政改革的根本途徑和著力點。
一、改變教材內容,加強中外文化學習
課堂一直是高職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場所, 教材作為基礎性工具,起到了基本和重要的作用。 受傳統教育模式影響, 現在的大學英語教材的編寫依舊有明顯不足, 比如思政教育內容偏少、 重視輸出西方思想、 缺乏中西文化對比。 在當前世界一體化形勢下, 國家發展、 學生成長, 都要中西兼顧, 取其長處。因此,大學英語教材的編寫,首先應繼承傳統, 其次要創新發展, 借鑒外來文化, 而且不能照搬, 要根據我國國情靈活應用。因此, 現行高校英語教材在內容編寫上, 應增加思政教育內容, 增加本國文化輸出。 比如在介紹西方文化話題時, 自然要聯系中國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例如,我國古代就有很多關于愛國的詩詞篇章, 不妨翻譯成英文, 作為部分教材編寫內容。還例如在在教材中傳統名言警句的融入,鼓勵學生抒發理想, 分享信念。當然, 思政教育內容廣泛, 還包括人格品質、 理想信仰、 傳統文化等, 高職大學英語教材中都可以涵蓋到。
二、線上線下相結合,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要切實展開思政教育進大學英語課堂, 還應該有一些靈活的方法和教學手段。 在互聯網+時代,教師可以引入多媒體工具, 線上向下有效結合進行教學。 例如可以借助微信公眾號、 QQ、 微信等自媒體開展線上 “大英課堂思政” 活動。成立班級“英語思政討論群” ,大學英語教師可以結合當前社會熱點和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 提前篩選出新鮮、 活潑、 有意義的話題, 同時結合教材的內容在線上推送給學生, 讓學生和思考; 學生也可自薦內容健康向上的材料, 在線上與同學分享。大學英語教師要盡可能調動學生充分參與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同時提高思想政治意識。教師不但可以在線上與學生溝通交流, 幫助學生答疑解惑, 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全方位教育。另一方面, 在線下, 老師可以就人生觀、 價值觀、 思想生活等方面給學生全方位指導, 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將學生在思想方面存在問題及時內化解決, 這對學生在學校的健康成長, 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
三、理論結合實踐, 對比中西文化
無論是英語教學, 還是思想政治教育, 都不能空講理論, 而應該與實踐緊密結合。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可以在課堂中引入中外時事新聞,既可以學習英語,也可以提高思政素養,啟發學生思考,教師可鼓勵學生圍繞 時事新聞發表觀點, 進而延伸至中華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在課后,教師可以結合英語社團,外語協會等等舉辦中西方經典誦讀、 影視片段配音等活動, 內容務必積極健康, 盡可能地涉及到中西方文化對比, 引發學生思考。達到課內課外活動的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英語,增強文化自信,培養思政素養。除了校園和班級活動, 還應組織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例如到當地博物館申請英語志愿解說。 尤其是旅游業發達地區, 景點、 博物館等都需要大量的英文導游和講解員, 這是學生宣揚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機會,也是提高英語口語能力的一個契機。 此外, 學校加強與外企等社會機構的合作, 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 包括國際賽事翻譯、 商務活動人員等,提高學生的中外交流機會,更多培養文化自信。
四、提高大學英語教師自身思政修養
英語教師應該和思政教師多多交流, 相互學習, 增進彼此了解。 作為思政老師, 可以不會英語, 但必須熟悉英語背后的西方文化、 西方思想價值觀。 在課堂上, 除了專業教學, 還要將西方思想文化適度融入, 令學生思考其異同點, 并圍繞某一話題展開討論。
同樣, 英語教師也要提高思想政治素養, 至少要懂思政課的基礎理論, 強化其思政教育意識。 英語教學不能只注重增長知識, 提升英語應用能力, 還要發揮最根本的育人功能。 所以無論是英語公共課, 還是英語專業, 教師都應注重思政教育的滲透, 在實現知識技能、 過程方法兩個目標后, 還要實現第三個目標, 即端正學生的三觀和人生態度, 助其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
綜上所述,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 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 又有助于提高英語教學的實用性、 知識性和趣味性。一方面, 課堂中融入的思想政治內容, 讓學生進一步地學習世界、 了解世界、 認識世界, 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 由于思想政治內容的加入, 使得語言知識與現實生活實際相結合起來,豐富了教學的內容, 拓展了教學的知識面, 增強了語言的實用價值。而知識結構的豐富和實用, 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 可帶來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