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好德
摘?要: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存在并發生的,只有將史事置于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中,才能顯示出它們存在的意義。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合理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才能更好地對歷史事件、人物和社會現象進行準確的認識、理解和解讀。
關鍵詞:時空觀念?歷史教學?培養
歷史的時空觀念能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和具體,對學生學習歷史課程具有一定的幫助,掌握時空觀念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在歷史教學中,讓學生的歷史思維在時空觀念下運作,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正確樹立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第一要素,對歷史的認識必須從時空觀念的角度出發,避免學生混淆時空、以今度古、認識不清的問題存在,影響他們形成正確的時空觀念,歷史概念具有明確的時空定位、歷史性和共時性等特點,對幫助學生時空觀念大有裨益。時空觀念素養細分為四個層次,不僅僅包含能夠在特定的時空下解釋歷史事件與歷史現象,還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統一與多樣、局部與整體,并據此對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釋。概念教學可幫助學生形成明確的時空定位,例如在“新中國成立”這一歷史概念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在歷史教學中,有效地運用概念教學,讓學生對于歷史發展的時序有深刻記憶,并且遵循歷史發展,形成明確的時空定位。
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與分析,歷史事件中,其時間、空間以及人物、時間等都具有唯一性,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具有固定的時空觀念,在歷史教學中正確樹立時空觀念,通過對歷史概念內涵與外延的解讀,有利于幫助學生實踐時空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例如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發展中,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經歷了四個階段:新航路開辟,地區性的貿易開始向世界性的貿易擴展,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早期殖民擴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范圍拓展,西歐列強紛紛加入殖民擴張行列,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方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19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并進行全球性的擴張,從而把全世界落后的自然經濟地區納入到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對外進行資本輸出,在世界范圍劃分致命的和勢力范圍。世界市場的形成資本主義的擴張提供了更大的舞臺,商品的流通范圍得以擴大,有利于資本主義的商品輸出,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教師在進行相關教學時,就可將同一時期所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提煉與重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有效學習,便于幫助學生構件完整的歷史知識時空體系,進而對歷史現象有更加深刻的認知。
二、拓展思維?提高能力
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大多都根據書本上的觀點進行教學,照本宣科,其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擴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鼓勵學生突破教材中的思維定式,歷史教師要通過多種教學形式來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在歷史基礎知識的學習下,提高對歷史知識的深度認知,學生在思考一個問題的同時,可引導學生從各種設想出發,不拘泥于一個方面,盡可能作出符合條件的多種解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敢于打破常規,為學生設想自由想象的空間,敢于提出全新的觀點然后再尋找史實。例如在“古代亞非文明”教學中,教師可先將關于古代亞非文明的基礎知識進行講解,古埃及的地理位置、河流、出現國家時間、成為軍事帝國、滅亡以及古埃及的科學和文化成就等,讓學生對其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對于其基本知識進行一定的闡釋,對學生進行提問,如:“你認為尼羅河給埃及人民帶來哪些好處?”,“你認為金字塔有何意義?對金字塔的修建你有什么樣的認識?”等問題,讓學生對其進行解答,教師可圍繞課程的主要內容以及其基本知識點鞏固相關知識,利用地圖或視頻等再現歷史時空,寓于歷史價值在其中,讓學生通過課件或書本上的內容多角度進行思考,突破傳統的常規思維方法,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教學,可讓學生掌握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得出全新見解,有助于發散性思維能力的提高,從而促進學生學會全方位地觀察和思考問題,更有利對于歷史的學習。
總而言之,在歷史教學中時空觀念培養較為重要,了解歷史知識、掌握歷史事跡,樹立正確的歷史時空觀念,學生才會對歷史史實與歷史事跡有清晰地了解,才能產生比較深刻的理解與體會,學生需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才能更好地把握,才能形成良好的歷史時空觀念。
參考文獻
[1]樊金玲.時間、空間與人間——例說中學歷史教學中時空觀念的培養[J].基礎教育論壇,2018(35)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