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教學的發展是豐富多彩、不斷超越的,即使是小學音樂教學的課堂,也應當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藝術和音樂的魅力。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課堂多以教師為中心,缺乏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加之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課堂的教學質量往往不高,無法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為改變這一現狀,本文將對體態律動引入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應用進行探討,旨在為提升小學音樂教學效果提供借鑒。
【關鍵詞】體態律動;小學音樂;音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傳統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學方式的缺陷,教師只是單純完成教學任務,認為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無法理解過于書面化的音樂知識,因此對教學任務缺乏重視,課程授課缺乏系統性和計劃性,小學生無法接收到有效的知識信息,反饋必然是貧乏的。為加強教師同學生之間良性溝通,增強音樂教學的效果,體態律動作為一種新奇的學習方式被引入。
一、體態律動同音樂教學中的相關性論證
眾所周知,小學生對于較為生僻的音樂知識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但這并不能成為教師忽視小學音樂授課的理由。音樂課堂不同于其他傳統科目,音樂的本質在與情感的溝通和反饋,小學學生正處在豐富的情感接受時期,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音樂學習機會,為建立溝通學生心靈的橋梁必須借助簡單有效、易理解的方式,而體態律動作為一種節奏性、規律性的身體活動,恰好契合音樂的特性,能夠成為有效的課堂幫手,音樂的節奏恰巧能作為律動的節點,學生通過身體律動同音樂互相協調,便能親近音樂、理解音樂、學習音樂,由此在課堂上的參與度顯著提高。在體態律動的幫助下,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效率也將直線上升,自身的音樂素質也能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提高。
二、體態律動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加強音樂學習興趣,營造愉快學習氛圍
小學生正處在好奇心旺盛的時期,因此對周圍的事物是抱有極大興趣的,其專注度也是極為分散的,聰明的教師會利用這一優勢將興趣引導至課堂上,將興趣同學習內容相結合,學生自然而然便能學到有效的知識,對課堂的內容也會愈發產生興趣,由此可見,精心的課堂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現實中許多教師在進行音樂授課時對“課堂設計”是忽視的,課堂內容雖然扎實豐滿,但是知識的灌輸和學生的機械跟唱往往達不到良好的音樂效果,學生不理解音樂內容,對跟唱也十分反感,因此對音樂學習失去興趣,課堂的專注度將會更為分散。因此,有趣的課堂設計是必須的,尤其對于注意力不高的小學生,教師想要激發其學習的動力,必須從學習興趣上下功夫。眾所周知,游戲是最吸引小學生的,因此,以音樂為中心通過體態律動做游戲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將體態律動同音樂本身相結合,借由律動表現音樂的內容,學生在模仿律動中便能感知音樂所傳達的思想和情感,音樂課因此變得生動有趣,由于自己的親身參與,學生對課堂的理解也能加深[1]。
由于體態律動在課堂中的應用,課堂不再是嚴肅靜止的,而是時刻保持在一種活潑、充滿互動的狀態當中,小學生不用努力克制自己保持對課堂的高度關注,而是在參與活動、參與游戲的過程中自然保持全神貫注,可以說,這樣的課堂氛圍是極為輕松愉悅的,同傳統的教學方式大有不同,這樣的氛圍對與音樂的學習是事半功倍的,由于時刻處于一種“邊學邊玩”的興趣之中,老師的授課目標也較為容易實現,學生的課堂體驗也較為愉快,學習的熱情因此得以提升。
(二)提升音樂感染力,加強音樂理解力
音樂知識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理解能力有限的小學生來說是較難理解的,音符、五線譜、音調區分距離小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是較為生僻的,這也是小學音樂課堂授課的難點之一,因為其意識形態的抽象性,使學生無法理解音樂,加之音樂的構成元素學習枯燥,學生理解較慢,有的學生樂感較差,對于這種抽象的學習更為模糊迷茫。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需要換位思考站在學生角度對知識的講授方式進行調整,一方面學生通過對抽象知識學習有助于強化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另一方面也要保證學生的接受程度,將抽象的音樂具體化,使學生能夠在自身能力范圍內良好把握知識,而體態律動恰好是將其具體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2]。
同時,體態律動對音樂自身的感染能力也有促進作用,許多學生在聽完不同音樂曲目之后很難表達其中的差異,主要源于小學學生的表達能力尚未成熟,其原因還是對音樂本身的理解不夠透徹,許多小學音樂篇目都是有其主題和基調的,具有豐富、明顯的風格特色,想要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內涵,單純的聽覺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可以根據不同曲目的內容設計不同的律動,學生在模仿這些律動的過程中將對音樂想要傳達的內容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律動的不同也能幫助學生感知不同的音樂風格,可以說體態律動是音樂理解能力的一種輔助,能幫助學生踏入音樂的大門,從而理解其豐富、抽象的思想情感,同時音樂自身的感染力也在律動中得以傳達,也不失為一種活潑的傳承方式。
三、體態律動在音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體態韻律傳達節奏,認識音樂風格
由于音樂源于古代的勞動號子,因此,節奏是音樂的最具特色的表現形式,不同風格的音樂有著差異明顯的節奏,如《踏雪尋梅》等較為歡快、熱烈的曲目大多節奏較快,而如《送別》《友誼地久天長》等抒情的篇目的節奏較為緩慢,有的篇目節奏更是互相交替,以體現別具一格的韻味。對于小學學生來說,想要理解音樂的風格必須先理解何為節奏,因此,教師可以借由體態律動的快慢來表達節奏。如在對《蝸牛與黃鸝鳥》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黃鸝鳥歡快的跳動和飛舞,引導動作應當輕快、靈巧,讓學生從輕快的節奏從而體會那種童真童趣;而在進行《義勇軍進行曲》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解放軍叔叔踢正步那種莊嚴肅穆,引導動作應當堅定、有力,讓學生體會解放軍叔叔那種果敢頑強以及中華民族的自豪和勇氣;而在進行《雪絨花》《茉莉花》等篇目的授課,教師的引導則應該溫柔平靜,用緩慢的節奏表達輕柔的風格。學生通過對律動的感知來加強對節奏的感悟,對音樂風格的理解將會更近一步[3]。
(二)體態韻律體現音樂音階,減輕抽象學習難度
同理,體態律動對學習音樂的音高也是有輔助作用的。因為沒有視覺形象,許多學生對基本音階的理解是有難度的,在跟唱的時候往往會出現跑調的問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運用簡化版的柯爾文手勢幫助學生輔助理解,科爾文手勢能借助七種不同高低的手勢表達七個音階。對于小學音樂授課的音調課堂中,教師可以將容易混淆的音調擬為不同的肢體動作,在學生進行學習時候可以借由肢體動作進行輔助區分。教師可以讓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在講臺上進行展示,由此將該肢體動作作為一個強化的記憶點,有助于學生對音樂知識進行基礎性的學習。這種具體形象的肢體表現能將音樂變得具體、真實,即使是小學學生在理解起來也不會認為生澀難懂,由此將聽覺知識變為視覺知識,調動了學生最為豐富的視覺感官,不僅減弱了學習難度,學生的音準也能大幅提高[4]。
(三)體態律動發散創造思維,積極展現增強表達能力
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單純的接收是遠遠不夠的,表達應用才是學生在學習音樂中應當養成的綜合素質。音樂的學習不只是聆聽,而是一種整體感觀的感受和鑒賞,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情操性格,并最終自我表達、與他人交流互動。想要讓學生更好增長能力,教師的引導是第一步,體態律動的設計應當與音樂本身具有高度關聯性,不能只是隨意帶學生做動作,毫無關聯的模仿是無法讓學生通過律動理解音樂描繪的內容和形象的。律動不是簡單的肢體舞蹈,而是應當同音樂細節相互契合的,如強拍弱拍、節奏緩急變化,在理解音樂細微變化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音樂感知去開發自己的想象力,用律動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善于舞蹈的學生可以創造自己的律動,以此讓音樂課堂變成一個展現自我的良好平臺,學生的創造思維和表達能力也因此得以增強。
四、結束語
可以說,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應用是能帶來良好效果的,但是也要注意律動僅僅是教學授課的輔助方法,課堂始終不能偏離傳授知識的主題。作為一種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的教學方式,體態律動能有效幫助增強學生參與課堂的體驗,減少因知識枯燥帶來的音樂排斥,從而變得親近音樂、喜愛音樂,在音樂課堂中陶冶情操、增長心智,音樂教學效果也因此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周曉鐘.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文理導航,2017(10):79.
[2]張寧馨.淺談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兒童音樂,2017(9):53-55.
[3]魏妮.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北方音樂,2016,36(8):101.
[4]宋赟.淺析體態律動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教學參考,2017(6):67.
作者簡介:王琳琳(1992-),女,山東省青島市,碩士,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