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強調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應該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相關知識,探究規律,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知識的體驗。一年級學生的思維是具體的,需要借助直觀的教具教學,現針對一年級學生的特點,研究教學做合一思想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與反思,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數學教學;運用反思
一、 研究背景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是陶行知先生通過自身實踐,發現教學應該與學生的動手操作相結合,這樣有利于加深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著名教育家咸富蓮、周福盛在《陶行知“教學做合一”對新課改的啟示》中認為“教學做合一”的實踐性、主體性、創造性、終身性與當前的新課程改革理念不謀而合,對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具有重要的借鑒與指引作用。一年級學生思維是直觀的,數學教學中滲透教學做合一思想,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動手操作,直觀展示抽象的知識,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二、 相關概念界定
陶行知認為“教學做合一”是指事情怎么做就應該怎么學,怎么學就怎樣做。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是注重每個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
三、 “教學做合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一) 引導示范,提高學習效率
一年級學生是活潑好動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嘗試一切,這個階段的學生是以直觀思維為主,數學計算的學習離不開實物的支撐,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小棒、計數器或者算盤等教具,通過擺一擺的方式,教師先動手示范,再引導學生親自擺一擺小棒、計數器等學具,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幫助他們建立清晰的圖形表象,增強她們的直觀認識,在頭腦中形成認知圖式,以此學習新知。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計算的過程中,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直觀操作,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認知圖像,通過示范引領的作用,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數學的思想方法,提高學習的效率。
比如在教學“十幾減9”這一課時,提問學生13-9怎么算?數字是很抽象的符號,開始教學時學生是無法直接計算結果,提醒學生先有序地擺出13根小棒或者圓片,思考如何再拿走9根小棒或者圓片,有幾種運算方法。根據小棒擺的個數,可以直觀地看出有3種方法。第一種先用13根小棒減去3根,再用得到的10根小棒減去6根。第二種先從10根小棒里減去9,再把剩下的1根和3根合起來。第三種方法是先想9根小棒加幾根小棒得到13根小棒。運用陶行知思想中的“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引導學生在“做中學”,經歷數小棒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體驗教與學融為一體的思想,并且在實踐的過程中,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和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實踐思維,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獲得一些成功的體驗,提高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二) 實踐操作,豐富數學知識
“教學做合一”思想是根據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學”思想而引申出來的,陶行知先生根據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和認知發展過程,數學教師在教學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引導者的作用,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時候,要經歷動手操作實踐,讓他們在“做”的過程中,探索知識的樂趣,體驗知識的生成,增強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通過做學教合一的指導思想,不斷豐富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還能幫助他們在課外培養終身學習的理念。
比如在一年級學習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平面圖形時,學生都需要拿出自己帶的積木(長方體、正方體、三棱柱和球),通過引導學生先觀察積木的形狀,找到積木上面的平面圖形,再引導學生把積木放在紙上,把相關的圖形描摹畫下來,通過直觀的物體,讓學生體驗畫一畫的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一個物體從“面”從“體”探索的過程,把抽象的平面圖形轉化為具體的圖形,進一步體會作為平面圖形的共同特征——它們都是物體上某一個面的形狀,再組織交流讓學生說清楚是用積木的哪個面,再通過“認一認”的活動,加深印象,畫出正確的圖形。最后教育學生指著長方形是用哪個積木畫出來的,用的是這個積木的哪個面?觀察積木如果用其他的面也能畫出長方形嗎?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豐富數學知識,建構模型思想,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思維。
(三) 合作互動,活躍課堂氛圍
新課改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在新一輪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地融入了小組合作學習,強調互幫互助的學習方法。合作學習在互動中感悟知識的形成,強調課堂教學的動態交流,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平等互動,同樣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領悟也依賴于師生間的合作交流。在師生、生生合作互動的過程中,學生也是在“做”的過程中學習知識,理解數學的內涵。
比如在教學認識元、角、分一課時,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先設定賣東西的購物情境,選定售貨員、收銀員,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可以賣尺子3角,本子5角,棒棒糖8角,巧克力1元2角等物品,教師先是示范,先是我當售貨員賣東西給學生,再選擇一些學生當售貨員,讓學生自己去認識人民幣,并且學生自己體驗付錢、換錢和找錢的過程,激活他們使用人民幣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收獲快樂,初步學會解答購物活動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學生在學習人民幣時,通過在具體的購物情境中體驗“做”的活動,并且在經歷付錢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人民幣的理解,提高教學的質量。
四、 “教學做合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反思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數學教師也在不斷學習和反思中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實現“教學做合一”,從而促進數學教師專業的發展。
(一) 在做中學,提高教學能力
比如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之后,讓學生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長與寬各是多少,在自己通過測量做的過程中,體會面積的大小,再通過具體的數字,計算出教室地面的面積;當學生學習統計圖時,畫每個班級學生人數的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去各個班級調查人數,再進行畫圖。通過不斷地實踐,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在做中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質量。
(二) 在學中做,增強教學技巧
讓學生寫數學日記,是用數學的“眼光”把每天遇到的事情記錄下來,從數學的角度體驗和觀察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習,在學中做,不斷感悟數學的魅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 教學做合一,挖掘科研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發展特點設計數學課題小研究,拓寬學生的視野,引導探究性學習,培養他們的創新性思維,體會數學的價值所在。如研究“運動與身高的關系”“買一百送一百里的秘密”“理財竅門”等數學小課題,聯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在數學的課堂上,帶領學生怎么學,就怎么做,怎么做,就怎么學,達到教學做合一的效果。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教師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一直肩負著繼往開來的重任,教師既然選擇了這個崗位,應該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教師把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傳授給學生,傳承人類的智慧結晶。數學教師想要培養自己的專業能力,不僅要有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還要有專業的態度,在實踐學習中不斷提升教師專業自我。在提高教育專業性的同時,不斷學習陶行知思想,踐行“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地完善,自始至終保持一顆積極的心態,熱愛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一生,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提高教育的質量,才能促進數學教師專業的成長。
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長期不斷積累的過程,在教學中積累經驗,在學習中擴展專業技能,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素質是專業發展的核心內容,只有在教學中把抽象的知識化為直觀的物體理解,才能不斷地加速自己專業化進程,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思考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教學做合一”的問題,對提高小學教師的質量有重要的意義,對探索小學數學教育的整體改革也起著重大的作用,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提升自身專業素質,不斷學習陶行知思想,提升其專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華娟.指導數學教學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J].現代特殊教育,2012.
[2]林麗霞.踐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J].小學教育科研論壇,2003.
[3]陶行知.教學做合一討論集[M].上海:上海兒童書局,1943.
[4]湯月蘭.小議教學做合一[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20):71-72.
[5]陳躍英.“教、學、做合一”思想在數學教學中的點滴嘗試[J].職業技術,2013(12):33.
[6]王燕.靈動數學課堂 教學做合一[J].教育教學論壇,2013(13):65-66.
[7]王明敏.實施“教學做合一”理論 讓數學知識在“做”中自然流淌[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1):115-116.
[8]孫秀芬.小學數學一年級課堂教學之我見[A].《現代教育教學探索》組委會.2015年10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現代教育教學探索》組委會:北京恒盛博雅國際文化交流中心,2015:2.
[9]龔淑蘭.淺談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十三卷)[C].中國教育教學叢書編委會,2017:1.
作者簡介:
余芳,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雨花臺區實驗小學善水灣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