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并不僅僅是對學生輸出能力的一種訓練和提升,同時還與閱讀、聽說、生活等各個方面息息相關。小學生的語文習作要具有真情實感,通過自己的知識積累,輔以教師的技巧指導來完成。本文結合當前小學作文教學中的一些現狀和問題,談一談怎么積聚學日常語文學習中的種種經驗,進而突破作文教學這個難題,促進小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素材積累;課外閱讀
很多小學生一提到要寫作文就犯難,平日里上課能夠跟上進度、語文基礎知識也都記住和理解了,但是寫作卻始終是個難題。這就表現出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基礎知識的時候沒有將語文教學的各個部分有效鏈接起來,學生對語文知識還沒有達到一個掌控與應用的程度。小學作文教學要想取得突破,要從閱讀教學入手,幫助學生打開閱讀視野,積淀文字輸出的能力;要從聽說訓練入手,打開學生的思路,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要從生活入手,幫助學生養成從生活中發現作文素材的好習慣,讓生活的真實性為作文增光添彩;要從日常教學過程中入手,培養學生發現作文素材、勤練筆的好習慣。
一、 感悟閱讀,積累素材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閱讀能力是小學生應當初步具備的重要輸入能力。小學生的閱讀是一個打基礎的過程,但也要注意提醒學生注重閱讀過程中的筆記積累、心得總結。閱讀并不是說把書翻過一遍就可以了,而是要邊讀邊標記自己覺得感興趣或寫得不錯的地方,還可以批注上自己的感想,最后形成規范的閱讀筆記。在具體的閱讀內容上,要從課內和課外兩個方面來著手,互相補充、鞏固提高。比如在課內閱讀中,教學《竊讀記》這篇課文時,一方面要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感受作者讀書若渴的精神,另一方面還要帶領學生們展開思考,你們自己對于書有沒有別樣的感情呢?通過討論,學生們都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在作文課上,教師可以讀書為主題,讓學生們寫一篇作文。大家可以寫讀書的重要性、自己與書之間的感情、自己的讀書經歷等等,這就是從課內閱讀中尋找素材來讓學生練筆。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能力的又一重要部分,比如課內學習了李白的古詩《望天門山》、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但是這些古代名家的優秀作品是俯拾皆是的,基于傳統文化熏陶和作文素材積累的考慮,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多閱讀《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之類的作品,幫助學生養成古詩閱讀的素養,在作文中引用或化用古詩也對學生的作文質量有著正面的促進作用。
二、 口頭表達,開闊想法
真正的好文章都是作者深刻思考的結晶,能充分體現出作者的個性。所以,學生在寫作時應放開自己的思維,多方面思考,積極轉換視角,說出自己的想法來,這樣才能保證寫出的文章獨特生動。閱讀是看,作文是寫,通過學生自己“看”到的經驗再加上個人的理解與思想就能夠“寫”出來。作文是學生表達自己思想的一個載體,但表達學生個人思想不僅可以從書面表達做起,還可以從口頭表達入手。學生苦于作文寫不出來,大多是因為自己沒有思路。比如讓學生寫想象作文,幻想五十年后這個世界的生活是怎樣的,有的學生的創新思維不足,寫作文時不知道該怎么下手。即使看了很多范文,但終究不是學生自己的東西。學生的積累是夠了,但是還不會表達自己的思想,還沒有找到寫作的思路。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方式,讓學生的寫作思路打開,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寫出來、不至于無話可說。當然,在進行這類口頭表達訓練時,不一定非要指定和作文主題是一樣的,有些學生可能一提到作文就會緊張起來,思路也被截斷。口頭表達可以采取課前演講的形式,學生輪流在每一節語文課前準備素材,講成語故事、推薦一本自己看過且很喜歡的書、講一講個人的某些經歷等等,學生也有比較充足的時間進行提前準備,以確保表達的質量。再比如,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提出某些問題,讓學生進行個人思考或小組討論,然后通過發言讓大家把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從別人的表達中其他學生也能夠進行借鑒。他人的發言也許會給其他學生一些靈感,幫助他們打開思路,暢所欲言。
三、 深入生活,用心體察
小學生要想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那么用心體察生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文章才能生動活潑、骨肉豐腴。小學階段的很多作文選題都是以生活為基礎的,比如寫人、寫景、狀物、寫事等等,都要從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養成細心觀察生活的習慣,比如要描寫一種植物,教師可以布置任務讓每個同學觀察自己家中或者周邊環境中見到的植物,先從外形特征入手,在顏色、形狀、高度、大小等方面一一進行細致描繪,最后再升華為個人的思想感情。比如寫松樹不畏嚴寒的精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小草堅韌生長的品質、菊花清高淡然的境界、楓葉熱情似火的魅力等等,寫景狀物類的作文固然要忠實于生活本身,客觀地描寫自己所見到的景物,但融入個人的真情實感,才能夠讓作文更加具有個性化的色彩,才能夠從側面表現出學生習作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寫人寫事的時候也是如此,寫人離不開事件的支撐,事件的描述必然也有人物的參與,這就需要學生認真體會生活中的點滴,比如由一頓飯想到媽媽的辛勤照顧,由一次出游想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由老師的教誨想到自己未來的人生理想等等,牽一發而動全身,生活事件可以不斷地延展開來,成為學生習作源源不竭的寫作素材來源。當然,讓學生深入生活來進行語文寫作的積累,不僅是讓學生寫出真實,不要弄虛作假,生搬硬套,還在于培養學生建構語文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比如寫日記,雖然每一天或許沒有大事情發生,但點滴小事也可以寫進日記中去。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平常寫作找不到素材,就可以從日記中去尋找,看看自己過往的經歷有哪些是可以闡發的,或者將幾件相似的小事綜合在一起,讓其展現出更大更突出的光彩。
四、 分類訓練,習慣養成
語文寫作不僅需要學生日常積累,還需要把這種學習習慣不斷堅持下去,結合教師安排的有目的有計劃的作文訓練來應用這些以前積累的內容,不同文體該怎么著手、同一個素材可以怎樣轉化等等,都可以在分類訓練中不斷積累和提高。比如學生在寫書信的時候,根據寫信的對象,學生的寫作口吻、語言表述也要進行一定的調整和改換。寫信的對象如果是長輩,那么學生要用尊敬、愛戴的語氣來表述自己的思想;如果寫信的對象是朋友,那么語言可以稍微隨意一些、活潑一些。當然寫信的對象和主題是多種多樣的,要不同情況分別對待。具體的訓練類型上,要有意識地進行劃分,比如寫人寫事類的題材進行單獨訓練,學生這時就要想到自己可以用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的經驗來組成作文,思考自己的感想應當如何表達。寫景狀物類的作文也要訓練,就要求學生能夠立即反映出來自己應該從哪方面入手,比如先從外到內、由近及遠,由客觀的描寫轉化為主觀的抒發等等。作文教學也不一定必須在作文課上才能進行,事實上,分類訓練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可以把用時較長的寫作課分散開來,減小難度,易于學生接受。比如學習了《和時間賽跑》這篇課文,課后可以讓學生寫一個幾百字的小作文,說一說自己和時間有哪些故事。這種隨堂作業的形式既可以讓學生對課內閱讀教學進行知識鞏固,還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發散和動筆寫作能力,建構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聯系,長此以往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提高。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要想取得突破,非朝夕之功。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就應當積極建構各個教學部分之間的聯系,將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相融合、書面表達與口頭表達相互補、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相關聯、技能培育與習慣養成保持同步。只有經過了長期有效的基礎訓練,學生才能夠從日常學習中積累起語文寫作的能力、發展好語文寫作的習慣,讓一盤盤沙真正聚集起來,成為學生語文寫作之路上的堅實塔基。
參考文獻:
[1]張若男.小學作文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
[2]張立亮.初中作文教學素材積累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7.
[3]呂靜.“思路類積累”與“認識類積累”訓練[J].中學語文教學,2016(6):65-68.
作者簡介:
游麗清,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平和縣育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