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妹
【摘? ?要】? 禮儀是人類文明的標尺,禮儀是我們每一個人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中把“文明”放在了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實施手冊》小學德育目標為: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習慣,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規范和文明禮貌,初步形成規則意識和民族法治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等。根據實際情況,我校開展了小學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的行動研究。
【關鍵詞】? 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策略研究
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因此,對于小學生養成教育而言,就是要讓少年兒童在小學階段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和綜合素質,讓孩子能成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一、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現狀及原因
據我校日前開展的文明禮儀教育活動調查問卷顯示,我校約七成的學生文明禮儀意識薄弱,很多學生認為講文明、守禮儀是一種束縛,是多此一舉的事。我們通過仔細調查得知,學生不文明行為是以下原因導致的:1.家庭教育中禮儀教育比較薄弱。2.現代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不夠重視。
二、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養成策略
1.課程育人——以課堂教學為渠道,寓禮儀教育于課程教學中。德育課程是在中小學階段開設的以培養學生品德為根本任務的課程。結合校本課程《小學生禮儀知識手冊》,落實德育課程的根本任務,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教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等品德要素的協調發展。學科課程中的德育主要是通過充分挖掘滲透于各門學科課程中的德育資源,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如語文課可注重利用課程中的語言文字,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和道德熏陶,在教學中,挖掘教材的因素,精心組織安排教學活動,有機地進行禮儀滲透教育。
2.文化育人——以校園環境為載體,營造禮儀教育的文化氛圍。抓好校園環境的建設,注重校園文化氛圍建設,使校園處處發揮育人的功能。引領師生文明禮儀的行為方式,陶冶師生情操,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圍繞文明禮儀教育主題,實行環境育人。通過名人名言,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立志成才;通過學習校風和校訓,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審美,教育學生應團結友愛、互幫互助;通過美化、凈化、綠化校園,讓學生置身于整潔、清新、優美的環境中,為廣大學生行為規范的訓練及文明禮儀的教育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3.活動育人——以教育活動為途經,豐富禮儀教育的活動形式。活動是中小學開展德育教學的重要形式,也是學生道德形成和發展的主要途經,更是學生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在學校指導下有計劃地利用節假日開展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活動,讓學生在真真切切的活動中自己感動自己,自己教育自己,這樣的活動形式比長篇大論的空洞說教顯然效果要好。
4.實踐育人——以實踐活動為拓展,獲得禮儀教育的道德體驗。實踐育人是學校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學校通過積極挖掘社會各方面的教育資源,開展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廣大師生的文明素質。
5.管理育人——以教育制度為保障,彰顯禮儀教育的德性。“制度與道德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每一種制度都有一種道德價值觀在起作用,每一種制度都有自己的德性”。借助德育課、學科滲透、實踐活動等方式,通過“說一說”“畫一畫”“演一演”“學習身邊的文明行為”等活動,讓學生理解《守則》對小學生提出的行為要求。在《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的基礎上形成適合學生的校規,多用獨立性語言,少用否定性語言,借助校規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文明禮儀的道德引領。
6.協同育人——以整合家庭社區資源為輔助,形成禮儀教育的教育合力。學生的成長環境除了學校,還包括家庭和社會。為此,學校必須積極正確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學校德育工作,引導家長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文明禮儀、注重家風,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讓孩子們在實踐中開闊視野,在體驗中感悟人生。
總之,文明禮儀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利用課程、文化、活動、實踐、管理和協同育人,使學校的文明禮儀教育工作得以扎實有效的開展,使學生逐步形成文明識禮的好習慣。使整個校園精神面貌好,文明風氣盛,讓文明禮儀成為校園最亮麗的風景。
【參考文獻】
[1]蔡踐.禮儀大全[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7.
[2]李莉.實用禮儀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江樂.德育從細節入手[J].小學德育,2009(01).
[4]金正坤.商務禮儀[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
[5]胡金木,王云.校規的制度德性審視[J].中國教育學刊,2007(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