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岱媛
【摘要】音樂教學是我國教育事業里起到重要成效的一門,透過藝術教育,著力提升學生的審美觀和音樂素養。學生提升音樂素養能夠助力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為社會輸送有能力、有素養的人才。本文探究的就是小學音樂課堂中落實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音樂;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對于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社會各界都十分重視,尤其是教師們。在校園中,關于核心素養滲透教學中一直是教師不斷研究的熱點,滲透的教學方式也在不斷革新。小學音樂屬于基礎性學科,能夠有力地推進學生的素質教育成果,由此在教育事業上也日漸重視起學生的素養提升。助力在音樂課堂上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有效的策略有哪些呢?以下是結合實際教學經驗提出的幾點,以供參考。
一、喚醒音感,提升學生主動學習能力
學生對于音樂的本體有著本能的學習的本能,只有讓其學習興趣被喚醒,那么就能夠讓學生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樂于參與進課堂活動。課堂上,教師喚醒學生音感的方式有很多,不論何種形式,都應當堅持尊重學生獨立人格和個體的差異性,以發展個性作為目的之一,積極教導學生音樂學習的方法,如此才能夠逐步讓學生適應音樂、喜愛音樂。
比如蘇少版小學音樂教材四年級上冊欣賞課《打麥號子》教學,為了達到讓學生學會“一領眾和”方式,能夠掌握歌曲中附點和前后十六分節奏的目的,教師可以運用對比音樂的方式展開教學。聆聽音樂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合理的感受到旋律的強弱,在樂曲中2/4拍以及3/4拍的銜接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站起來一起動手附拍,隨著身體的搖擺加強對于音樂的聯覺反應,至此能夠喚醒學生的音感,讓學生成為音樂學習的主動一方,最終度過一節美好的音樂欣賞課,最終提升學生的音樂能力。
音感每個人都有,學生的音感也存在著個體的差異性,教師展開音樂教學的時候,也應當合理的選擇讓學生由被動變主動,激發出學習的主動性,這也是符合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二、興趣教學,關注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興趣屬于學生最好的老師,應當爭取讓音樂課成為小學生最為喜愛的課程,這就需要教師多花一些心思展開教學上的創新,以多種適合學生學習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實際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上設計趣味性的教學形式,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掌握和審美,達到音樂素養得以提升的教學目的。
比如蘇少版小學音樂教材四年級上冊歌曲課《翅膀》教學,這是《飛翔的翅膀》單元其中一課,為了達到提升學生二聲部歌唱技能,讓學生以歡快的歌聲表達出對于祖國和生活的熱愛,教師可以采取趣味引入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之初利用多媒體播放音樂,帶動學生一起體驗三八拍的律動,如此歡快的動員之下,學生們都是性質昂昂,能夠順利的進入到音樂課堂學習的良好狀態。教師在教學上應當以興趣入手,設計和鳥兒相互問好的環節,幫助學生先將節奏讀好、讀準,而后唱準旋律。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展開這首歌的唱歌練習。因為這是一首帶副歌的分節歌,因此學生比較容易就能夠將這首歌大致要領掌握,同時也為這節課的齊唱做好了準備。能夠在極為輕松的氛圍下將教學難點解決。實際到了學唱歌曲的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節唱、分組唱、模仿者鳥兒的飛翔律動著唱等種種方式,合理的激發出學生學習和表現自己的欲望,將音樂的主干熟悉,助力學生較好地掌握和完成整首歌的演唱,如此能夠增強學生們的讀譜能力和處理問題的綜合能力等,讓學生能夠合理的積聚音樂經驗,豐富內心感受,充分享受音樂的快樂。
興趣教學符合小學生的學齡和學情,教師以創新意識不斷對教學形式推陳出新,能夠合理的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推動學生學習音樂,有助于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三、探索音響,注重不同音樂表現形式
音樂其聲音是有著創造性,本身具備著不可指向性特性。在小學階段的音樂課堂實踐活動里能夠運用種種人生和打擊樂器、發生器等,積極探索出自然界的種種音樂響,找到日常生活中的音響,主動搜索出音樂作品里聲音的長短、音色以及高低,展開各異的音樂展現方式實現音樂教學,助力學生提升音樂能力。
比如蘇少版小學音樂教材四年級上冊欣賞課《雷鳴電閃波爾卡》教學,即使是中段學生也仍舊是好動且好奇,這是天性,與此同時模仿能力比較強。教師想要達到充分感受打擊樂器在音樂氣氛渲染上的成效,可以采取生活代入的方式展開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多媒體播放課件,涵蓋了諸多聲音如大雨、小雨以及電閃雷鳴、風搖樹動等聲音來辨別出各種聲音的強弱。接下來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找尋生活中的聲音做對比,將三角鐵、響板還有銅鈴等打擊樂器實現示范性演奏,幫助學生在樂器演奏中充分感受到聲音的強弱。課堂的最后教師也能夠出示關于力度記號的卡片,運用學生喜愛的游戲形式開展活動,讓學生一邊看著力度卡片一邊選擇自己喜愛的打擊樂器感受節奏,讓學生不論是拍凳子還是拍手跺腳等動作能夠合理地感受到聲音的轉變。如此的課堂就是將感受和認知合理的滲透到游戲中,寓教于樂。貼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自然界存在著諸多音響,教師應當主動運用生活中的種種音響展開教學,讓學生透過對于周遭事物音響高低強弱變動加深對于音樂類別和形式的掌握,有助于學生加深對于音樂的理解,提升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
四、把握實踐,注重提升情緒感知能力
小學時期的音樂創編工作不可以和專業院校標準掛鉤,應當是將音樂創作帶入到日常的音樂藝術實踐中去,營造出具備探索性、活潑性的學習氛圍中加深對于音樂創作的方法教學。教師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應當注重對于學生的引導和激發,讓學生在學習中帶入自主情感體驗,以此方式達到感性音樂經驗的積累,實現能力和素養的培養。
比如蘇少版小學音樂教材四年級上冊唱歌課《太陽出來喜洋洋》,為了達到讓學生掌握波音、連音的歌唱方式的目的,教師可以合理的在課堂上展開引導和誘發,可以在課堂教學前播放諸如《鳳陽花鼓》等,讓學生先自我感知一下對應的音樂類別,而后展開教學,運用多媒體播放和演唱。這樣的話就能夠為學生在感官上打基礎,而不是直接教師教授學生接受的單向學習模式。教師還可以適當地為學生介紹一下歌曲背景,如這首歌曲所處的四川地域風土人情,讓學生對于其背景有所了解之后更好地理解這首歌曲。學生在整個音樂活動里極具意義,能夠自己感受和認知就是最好的音樂體驗的方式,學生能夠通過自主情感的發展逐步積累和豐富,增進學生對于音樂感性的認知。
實踐才能出真知,教師應當在音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自主體驗,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積累經驗和感受,達到感性音樂的感知和學習,最終實現培養綜合音樂素養和能力的目的。
總之,新課標要求對于學生培養起核心素養,音樂教學也不例外。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音樂教師們始終保持著與時俱進的態度學習種種新理論,盡可能多渠道的處置小學音樂課堂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形成有效的教學策略,最終實現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靜.立足音樂欣賞提問 ?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課堂提問的策略研究[J].教育界(基礎教育),2019(06):28-29.
[2]滕桂海.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探究[J].華夏教師,2019(14):16-17.
[3]陳靜.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問題及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17):215.
[4]肖肖.湖光秋月兩相和——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評價思考[J].新課程(中),2019(0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