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璐
摘 要:德國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體制機制十分健全成熟,主要表現為擁有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和合理有效的運行機制。研究德國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成功經驗,對深化我國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產教融合;德國;啟示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江蘇省高教學會產教融合研究會產教融合重大項目“國內外產教融合的發展歷程及階段性特征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JGZ180511)。
1 德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特點
1.1 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
德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成功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通過國家法律法規有效的推動和保障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發展。1969年,德國聯邦政府頒布《職業教育法》,標志著“雙元制”這個德國經典職業教育模式正式法律化制度化。2005年4月11日,新《職業教育法》出臺,新法包含了總則、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的組織、職業教育的研究、規劃與統計和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等五大部分,共105條規定,并在原法的基礎上將產教融合列入法律條文,具有非常強的操作性。此外,還頒布了《手工業法》、《職業教育促進法》等等一系列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形成了德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系統的法律框架。
1.2 合理有效的運行機制
職業教育中產教融合的貫徹落實,合理有效的運行機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德國聯邦政府確立了一系列的工作機制,確保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順利進行。
1)聯邦職教所決策委員會。在《職業教育法》中第92條明確規定,聯邦職教所是專業機構和共同決策平臺,其決策委員會是法定的聯邦政府職業教育決策咨詢機構。聯邦職教所決策委員成員主要來源于聯邦政府部門、各州聯邦參議員、雇主、聯邦工會組織以及聯邦社區聯盟。委員會的主要任務包括:聯邦職教所的相關事務的決議;在職業教育的原則性、重大性問題上為聯邦政府提供咨詢和提出建議;制定職教所年度研究項目和計劃;有權對適用于全德國范圍內的職業教育相關法律法規提出建議;對聯邦職教所擬制定的教育職業目錄和職業遠程教育方面提出建議等等。
2)各州職業教育委員會。在《職業教育法》第82條和第83條中規定了各州需設立州職業教育委員會。州職教委員會的成員主要來自雇主、雇員和州級政府經濟、教育等相關部門。其中,州政府部門代表中至少有一半是學校教育方面的專家。州職業教育委員會作為所在州政府在職業教育方面的決策咨詢機構,其工作任務主要有:向本州政府提供促進職業教育質量發展方面的咨詢;對所在州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法律法規提出建議;推動學校職業教育和雙元制職業教育兩者之間的合作,推動學校普通教育事業和職業教育之間的銜接[1]。
3)基層行業組織。德國基層行業組織是具體的管理機構,主要負責雙元制職業教育中的企業學徒教育。在德國,工商行會大約80多個,手工業行會大約50多個,自由職業以及公共管理服務行業大約有300多個行業或者專業組織機構。這些行會是國家法律規定的職業教育的主管機構,負責組織管理具體的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實施。各個主管機構必須設立職業教育委員會,成員由雇主、雇員和教師組成,教師具有咨詢權。委員會也會在每屆任期開始就要制定工作章程。
4)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職業教育分委會、聯邦政府與各州文教部長職業教育條例與框架教學計劃聯合協調委員會。依據德國聯邦基本法,學校教育屬于各個州自主權范圍,為了保證全德教育的統一性,協調各州的教育工作,德國各州成立文教部長聯席會,聯席會下設職業教育分委會,負責協調各州的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根據《共同協商備忘錄》,由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職業教育分委會的成員代表各州與聯邦教育、經濟、勞動及其他相關專業部門代表共同組成聯邦政府與各州協調職業教育條例與學校框架教學計劃聯合委員會,主要負責協調各州職業學校框架教學計劃與職業教育條例對接,為企業與學校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養確立基本教學規范。這一聯合委員會也是聯邦與各州在職業教育原則問題上進行協商的工作機制。
通過以上的研究分析不難看出,產教融合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工作基本理念,也是其基本特征。合理系統科學的運行機制保障了德國的產教融合在職業教育中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和落實。
2 對我國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的啟示與思考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產教融合已有了一定的基礎,深化產教融合,建設完善合理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已經形成共識。2015年7月,教育部下發的了《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中提出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原則,明確指出“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加強行業指導、評價和服務,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推進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校企協同育人。”2017年12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這是黨的十九大后印發的首個推動教育綜合改革的政策性文件,也是首次以國務院辦公廳名義發布的專門關于產教融合的綱領性文件,將產教融合上升為國家教育改革和人才開發的整體制度安排,推動形成了“四位一體”的產教融合發展大格局[2]。
2.1 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法律法規保障
德國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體系成功經驗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擁有科學合理、完善系統的法律法規,保障了產教融合相關措施的順利實施。職業教育的跨界性、社會性與實踐性特征決定了其發展絕不是單單教育部門的行動范疇,需要國家在頂層設計上綜合考量。需要進一步明確國家、地方政府、行業協會、職教集團、以及職業院校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于職責。并設立一些激勵保障性措施,提高各主體之間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政府要充分發揮主導性作用,深入參與產教融合的政策制定、實施和管理,以服務地方經濟為抓手,根據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對人才的需要,搭建產教融合平臺,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結構和專業結構。
2.2 完善體制機制,推動行業間的深度融合
建立科學完善的產教融合機制體制,最關鍵的是要讓行業組織、行業部門以及企業能夠共同參與職業教育規劃、決策和實施,使發展職業教育成為教育和產業界的共同行動。這就需要從各級政府層面建立和完善由教育部門、經濟和勞動等相關部門的職業教育聯合機制,實現教育部門和產業界共同制定職業教育指導政策,形成長效機制。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突出行業機構、職業教育集團、龍頭企業等在產教融合中的引導作用,并對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專業建設等方面進行指導。
2.3 優化專業課程設置,深度激發校企合作活力
在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實施過程中,專業結構、課程設置既是最基礎的載體和媒介,又是實施的目標和核心。在我國,職業院校要主動轉變教育發展的原有模式,以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為導向,保證專業設置,開發核心課程,進一步推動產教融合專業設置和課程開發的創新。在職業教育實施的過程中,職業學校應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了解生產流程,提高實踐教學技能,開發產教融合的特色教材,促進教育教學更加貼近企業需求和工作崗位。同時,職業院校應該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行業、企業資源,聘請行業、企業中的高技能人才擔任兼職教師,參與到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重要工作中來。使行業、企業能夠深入參與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中來。
參考文獻
[1]劉立新.德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0):18-20.
[2]彭莉潔.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歷史演進、邏輯起點與戰略要點[J].教育與職業,2019(6):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