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棟
摘要: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素養之一,如何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將瑣碎的時間和抽象的地圖聯系起來,生動地讓學生理解和記憶,這一直以來都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難題。本文試從時間和空間的科學概念入手,將教育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經驗相結合,對高中歷史時空觀培養進行探究。
關鍵詞:時間觀念;空間觀念;時空觀念培養
說文解字中解釋:歷, “過也” ?;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凡史之屬皆從史”。過去的人和事自然是以時間為經,地點為緯,歷史思維能力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時空觀 。從2015年到2016年的學科素養的變化中可知,時空觀念的要求始終沒有改變 。這足以說明了時空觀念對于歷史學科的重要。
一、時間觀念及其培養
即使新課改之后,我們的歷史課本對時間的要求已經少了很多。淡化細小事件時間的負擔,突出重大事件的時間和階段化的大歷史史觀。即使這樣,時間仍是學生最為苦惱的。如何培養學生時間觀念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科學的時間觀念有兩種,一種是指年代的時間概念,如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一種是邏輯的時間概念,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社會性質改變之始。
首先,要在大歷史觀下形成時間觀念,如中國古代、近代、現代的分期。然后再細致到古代的各個朝代,近代中的新舊民主主義革命和現代的改革開放為分界點。在分期的部分有很多學生就會迷茫于分界點的時間。迷茫的根源在于這個時間在很多學生的頭腦中只是一個數字,而沒有賦予邏輯性。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會為跨年而歡呼,會為某一個紀念日而慶祝,但是過了這一天或是那倒數的一秒,每個現實中的人和生活并沒有什么實質改變或不同。同理歷史階段的分界點為什么選在了這個點上,是因為社會的性質和歷史的走向是在這里“悄悄地”發生了變化。例如,1919年的五四運動,在運動中為了國家民族的安危,青年學生成為了急先鋒,走在了運動的最前列。五四運動擴大之后,無產階級成為了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 所以五四之后,革命有了新姿態。那么新舊民主主義革命如果要選擇分界點的話,無疑有標志性的1919年就是。
我們要將所學的歷史事件放到歷史階段中來看,有了大歷史的史觀,就更容易的理解在大主干中的小支流了。在歷史教學中,在講每一個歷史階段的時候,一定要將這一個時期的大的歷史背景介紹清楚,給學生一個模型或者是模式,再來填充細小的歷史史實。在填充完這一個歷史大階斷之后,還要再總的概括這一階段特點。第一次介紹是建立模型,第二次介紹是加深理解,這才有利于大歷史框架的構建。
對于歷史階段,不單單是要記住它的起止時間點,還要有長度概念。歷史教科書中,因為史觀的不同,我們的教學側重點也會有不同,中國古代史基本是按照朝代來講的,所以,三、四千年的中國古代史,篇幅并沒有短短100多年的中國近代史的篇幅要長。因此,我們也要在時間長度上做以強調。在這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數學的方法,數字對比和柱型圖標等,給予形象的說明。
其次,時間的概念還有它事件性的一面,也是瑣碎的一面。這也是第一點大的基礎框架搭建之后,所要添加的內容。時間是沒有意義和內涵的,有內涵的是歷史事件和它所包含的邏輯聯系和人文情懷。我們過往生活中的每一天,是不會都在我們的頭腦中形成深刻的記憶,形成記憶的是有意義的時刻。所以,要將枯燥的時間賦予意義。
從因果聯系的角度,歷史這門學科一定程度也可以說是在探尋事件的因果聯系的學科。1840年的鴉片戰爭掀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同時,對戰爭的另一方英國,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于1840年1月16日到議會發表了對中國發動戰爭的演說。通過了要求政府對中國使用武力的決定。 英國的跨海戰爭不是沒有風險,但是這個風險的回報是中國廣大的市場,因為1840年的英國同時處在工業革命的成功之中。切開時間的橫截面,同一時間點上是事件是相互聯系的。學生自然而然的就將很多的事件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牢牢地記住了時間。
從人文內涵的角度,任何時間數字都有人文內涵的一面。例如,西安事變發生于1936年12月12日,即“雙十二事變”。這是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的重要基礎,可現今的學生提到“雙十二”只會想到購物的節日。在這個時間點上,強調歷史上的這個日子,學生一定會銘記,而且也培養了愛國主義的情懷。
從標志性的角度,新課改的教材中,淡化細小事件時間的繁瑣性,突出重大歷史事件的標志性。掌握住標志性的時間坐標,進行推論就可以更清晰的掌握這一個階段的歷史概況。例如,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這在中國近代史上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抓住了這個時間坐標點,就會對這一時期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和社會生活等內容,進行更好的理解。那么,比如辛亥革命后的《剪辮通令》的具體時間就可以淡化處理。
除了以上理解性的記憶方法外,也可以利用記憶方法技巧性的記住時間,如聯想法、對稱法、特征記憶法等等。
二、空間概念以及空間觀念的培養
空間在狹義上指歷史事件處于一定的地理位置、社會環境、社會場所等。廣義上的
空間,則是與時間相對的一種物質。在物理學上,空間不是一馬平川,而是彎曲的 。當然,我們歷史學中所涉及到的空間是狹義。地理環境不能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是還是有很大的影響。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對地圖的引用很多,但是不能做到每課一圖,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較強對地圖的利用。空間觀念的培養一定要與時間觀念相結合。
首先,空間概念的培養要有一定的地理知識的累積。對世界地圖和中國的基本地貌要有掌握。同時,歷史上專有的地理名詞要弄清楚,如河西走廊、嶺南、江南、塞北等名詞。
其次,以時間為經度以空間為緯度,將時間和空間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在大軸心時代(公元前500年前后),東西方的文明都出現了相應的輝煌,但呈現出的特點卻不盡相同。顯然,希臘的三面環海平原少,丘陵多,和中國大河流域的地理環境顯然對兩種文明都起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地形、地勢的圖片或短片來進行對比,學生更加一目了然。
再次,體驗式地時空觀念培養。正如梁啟超先生曾說:歷史的本真就是站在當時人所在的背景下,體會當時事件的因果關系,以為現實借鑒 。如何去體驗歷史,自然需要置身于當時的歷史環境之中,那么時間和地點就是必備的要素。以新航路開辟為例,為何新航路會發生在1500年這個時間點上?通過地圖的展示可以看出,在歐亞之間的商路很早之前就有,而且更為合理,為什么要去繞遠開辟一個新的航線呢?在時間和地點的體驗式構建之下,學生已知的認知平衡被打破,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真正的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時空觀念自然而然的培養了出來。
最后,空間概念不單單是地圖,還包括人文的社會環境和場所,比如在岳麓版教學書中,還有很多插圖,比如《山東曲阜孔子故里牌坊》、《清明上河圖》、明代《南都繁會圖》等等,這些都可以體現出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場所。比如明代《南都繁會圖》就可以很好的表現出中國明代城市的繁榮、商品經濟的發展。這也是當時歷史的復原和再現。
綜上所述,作為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基本構成要素。在培養模式的研究之后,我們要做的是將其貫穿于每一課,每一堂歷史教學中,它是我們在教學目標中制定的關鍵詞,也是我們教學設計和情景設定的主要因素,歷史教學對時空觀念的培養要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