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小學美術教育作為小學階段的基礎課程之一,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小學美術審美啟蒙教育是指學生通過學習、欣賞及表現創作等美術活動,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使其能夠健康發展。因此,本文根據小學新國標課程標準,對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審美啟蒙教育方法進行了探討,并采取了相應的培養方法。
關鍵詞:小學美術? ?審美啟蒙? ?培養方法
根據小學新國標課程標準,小學美術啟蒙教育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之一,它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能夠通過自然、社會、生活中善于發現美的能力,使他們能夠理解美的涵義,樹立崇高的思想品格。小學美術審美教育主要是針對小學生進行美的啟蒙教育,通過馬克思主義審美觀等相關課程的學習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通過開展各種審美活動,使他們能夠健康發展,培養他們的審美意識。根據小學新國標課程標準,在小學美術啟蒙教育過程中,美術教師要改變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這也是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美術審美教育。在以前的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中,美術教師只是將美術課程當作圖畫課對學生進行授課,而且圖畫課只是簡單的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進行模仿的過程,使學生不能很好地接受美術教育,從而使其不能理解美的涵義。而根據小學新國標課程要求,小學美術啟蒙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在小學素質教育階段發現美的能力,進而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它始終貫穿于學生的整個素質教育階段。因此,在落實小學新國標課程標準進行美術啟蒙教育課程學習的時候,不能理解為是簡單的學習美術教育的相關課程,更不能以為審美教育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不需要學習美術基礎知識和技能,而應理解為通過美術技能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美術道德修養。因此,在小學美術啟蒙教育過程中,小學美術教師幫助學生學習美術基礎知識和相關技能的同時,還要著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一、小學美術啟蒙階段培養學生審美的重要性
人們接受美術教育的過程也是其心靈洗禮的過程。所謂心靈包含的內容很多,有思想認識,性格特征,禮儀舉止等方面的道德品格。而在小學美術啟蒙教育過程中,教師通過美術啟蒙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使其能夠對于社會現象做出合理的判斷,使其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修養,從而能夠凈化其心靈。美也是人的心靈鍛煉的過程,在人們心中留下美好的回憶,產生一種無窮的力量,催人奮進。教師是辛勤的園丁,傳道授業解惑也,傳授學生各種知識,使其能夠健康成長,從而培養他們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因此,在小學審美教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貫徹落實美術教育新課程的整體教學目標,而且還要在開展美術教學活動中注意語言表達能力的應用,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言組織能力,一個是語言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是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過程中,要利用語言文字概括出內容的主體思想,力求簡潔明了,使人能夠茅塞頓開,豁然開朗;而語言表達能力則要求教師在語言表述過程中,不能只滿足于一般的規范化語言,要運用一些優美的詞語和修辭方法,從而體現出語言的美。因為課堂學習是一個相對枯燥乏味的過程,如果教師能夠運用一些新奇的教學方法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提高課堂的利用率。一個優秀的美術教師要利用豐富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同時,教師還應通過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賦予他們神奇的力量,提升他們的藝術品格。因此,小學美術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適時調整美術教學內容,使他們產生心靈的震撼。首先,小學美術教師在課前要認真備課,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自身的語言表達、語速的快慢和面部表情等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學習美術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美術教師要以正確的職業觀為導向,通過小學美術啟蒙教育,既傳授學生的美術基礎知識和技能,又能引導學生善于發現美的能力。而小學美術審美啟蒙教育的目標是運用各種美術基礎知識和技能,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使他們通過視覺享受,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使他們體會到一種不同的藝術世界,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所以,美術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業務知識,要深層次的研究美術教材,從中找出與教材不同的地方。
二、小學美術教育中對學生美的啟蒙的培養方法
(一)引發興趣,啟發審美素養
在小學美術審美教育課堂中,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只有發揮學生的主觀性,才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其能夠主動投入到學習中,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相反,如果學生產生消極的學習情緒,就不能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因此,在平時小學美術審美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揮自身的主觀性,不能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的教學,要找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從而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其主動地學習美術知識。如在第一堂教學《畫圖形》過程中,由于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美術課,對于圖形的繪畫方法不是太理解。這時教師就要發揮自身的教學水平,對學生進行繪畫方法的講解,引導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這也是學生能否學好美術課程的關鍵因素。為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調整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小故事的形式進行講解。比如向學生講解圓形繪畫方法時講個小故事:在古代,人們生活水平不高,有位小孩特別想吃蘋果,但沒有錢買蘋果,只能通過在地上畫出一個圓圓的蘋果來解決內心的渴望,正巧一位商人經過此地,看到小孩畫的圓形蘋果,知道小孩畫蘋果的目的,便主動給了小孩一只蘋果。以這種故事的形式講解,既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這種故事形式的講解,既發揮了學生的主觀性,使其能夠完成圖形的繪畫,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激發創新,培養審美情趣
在小學美術審美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保障,也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共同追求,因為美是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中獲得的。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類生活的周圍都加入了美的成分,美在我們周圍隨處可見,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自然界的美,建筑設計的美,生活追求的美以及禮儀舉止的文明等,都是美的體現。如果我們缺乏發現美的能力,那么也就無法理解高尚的藝術,因為藝術創作需要靈感,這種靈感是來源于我們周圍的生活。而在小學審美教育課堂學習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發現美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比如在教《形體切挖》一課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只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示范動作后,讓學生進行模仿的過程,美術教師要結合我們生活中接觸的東西,將具體的形體實物展現給學生觀看,使其能夠聯想到身邊的相似實物,把它當做一件藝術作品進行欣賞,使其能夠從中發現形體的藝術特征,從而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三)陶冶情操,提升審美意識
在小學美術審美教育課堂學習中,美術教師要適時調整教學內容,樹立正確的責任感,通過自身的業務知識,發揮自身的語言水平,做出相應的動作示范等各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積極參與到美術課堂學習中,從而增強師生之間的感情。因為學生是通過美術教師獲得美術知識和美術技能,因此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有著深遠的意義。審美教育既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又能使學生產生較高的生活情趣,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因此,美術教師在加強自身業務知識學習的同時,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美術審美啟蒙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開展的每一次教學活動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我們要學會思考如何通過美術教學活動使學生善于發現生活的美,讓他們用美術技能將他們內心的情感表現出來,使他們通過不斷實踐,從而培養他們的審美意識,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因此,在以后的小學美術審美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自身豐富的業務知識,適時調整教學模式,不斷提高學生的美術修養,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美術課程。另外,還要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繪畫基礎知識和美術技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其具備較強的觀察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再次,美術教師要幫助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其能夠感受到學習美術的樂趣。
參考文獻:
[1]李淑艷.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啟蒙和創造力的培養[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5,(04).
[2]周夢真.試論小學美術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J].好家長,2019,(16).
[3]姜長虹.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審美能力[J].科普童話,2019,(12).
[4]劉新華,劉堅,謝雨子.論美術教學改革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02).
[5]譚英.論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J].才智,2010,(07).
(作者簡介:程莉娟,本科,單位:婺源思口鎮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