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紅
【摘? ?要】? 小學語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兩種特點,所以在教學過程當中必須要結合這兩種特點進行教學,也就是說要重點培養學生在人文素質和語文能力兩方面的水平。為了實現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結合,小學語文教學不可以單單只重視語文教材,教師也不能夠以自己為主導,必須要重點關注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主導地位,并且要帶領學生走出教材,面向現實生活,保證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體會到語文的魅力,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 小學語文;人文素養;培養途徑
所謂“人文素養”,遵循字面的內涵表述和組合意義,是最實際、便利的途徑。“人文”即“人文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哲學、文學、法學等);而“素養”則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組合而成。“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所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
語文學習能夠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說明語文學科具有一定的工具性特點。語文屬于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承擔著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所以語文學科也具有一定的人文性特點。這就要求在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必須要將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學科教學中,保證能夠進一步培養小學生人文素養,指導學生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樹立更高的人文修養。
一、帶著學生走進教材
目前小學語文教材選入的文章都具有較強的人文內涵,文章所表達的情感也比較豐富,對培養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對教材進行重點講解,并且將文章分成了主題思想、作者簡介、段落大意等不同的部分,導致學生在閱讀和理解的過程當中按照生硬和死板的套路進行閱讀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比較被動,缺乏獨立思考和獨立閱讀的能力,沒辦法理解對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和深刻的內涵。機械化的記憶語文知識并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所以面對這一情況,教師必須要對教材進行進一步的深化理解,保證利用教材內容來進行相關人文素養的培養,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自主化地進行閱讀和思考,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和中華文化的興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的目的。例如在學習《海倫·凱勒》這一課中,教師要更新教學模式,以問題為導向來提高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從而挖掘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和情感。
二、指導學生到課外學習語文
學生在學習語文時,不能夠僅限于課本知識,還需要學習相關的課外知識。老師一定要指導學生將語文學習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打破教材的限制,面向現實生活,這樣才能夠保證小學語文教學具有更大的生機和活力,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和積極性。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外進行思考和閱讀,這樣既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了解更加豐富的課外知識,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能夠推進課堂語文的學習效果,保證學生都能夠在語文學習的過程當中培養出屬于自己的人文素質,這樣才能夠推進小學生人格的健全,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三、指導學生多閱讀課外書本
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經歷的時間悠久,所包含的內容也豐富多樣。但是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所收錄的文章數量有限,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課外書本的閱讀和學習,保證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能夠聯系起來,同時學生可以閱讀中外經典文學作品,豐富自身的知識涵養,還要將在課外閱讀中獲得的知識應用在課堂學習中,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獲得較高的人文素養和道德品質。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一些童話故事,比如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等,在學生閱讀之后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和交流。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認知和情感能力,還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對課外知識的了解。所以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課外閱讀的能力,可以按照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閱讀計劃,最好是要由簡到難,由少到多,保證每個學生都有豐富的閱讀量,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四、指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
要想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必須要保證學生個體的綜合全面發展,這也是目前新課標改革所要求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保證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更加符合語文教材的例子和素材,并且指導學生重點關注現實生活,才能夠保證學生更加真切實際的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情感和體驗。以《春雨》和《春曉》這兩篇古詩為例。教師在向學生講解這兩首古詩的時候,可以延伸到環境保護問題,讓學生說說對當今環境保護相關問題的看法和了解,從而指導學生更加關愛生命、保護環境,通過更高的人文素質來觀察當前社會生活,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獲取更加真實的情感,這些情感和素養是單純課堂教學中無法獲得的,只有不斷關注現實生活,才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總的來說,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當中,進一步加強人文教育是一項重要的內容。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保證學生深刻理解課堂內容,進一步加強對日常生活和課外知識的了解,這樣才能夠保證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機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