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林
摘? 要? 人機新聞是新聞傳播引入人工能智能技術和大數據技術之后,新聞內容生產的創新模式。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人機新聞生產也呈現出機器人獨立寫作和人機深度協作的新模式。這種新模式讓新聞行業對于信息技術的依賴性大大增加,也促使新聞行業和技術行業之間的跨界合作更加深入、新聞傳播學科的構建發生變化、新聞傳播行業從單一的內容傳遞向深度內容服務的拓展,把握住這種生產新模式的變化,對于未來人機新聞生產的健康持續發展有著深遠意義。
關鍵詞? 人機新聞;新聞生產機器人;寫作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9-0023-02
2019年8月1日,中國科學報社宣布,該社聯合北京大學科研團隊研發的科學新聞寫作機器人——“小柯”當天正式“上崗”工作。中國科學報社副總編輯、項目負責人張明偉介紹,“小柯”是業界首個面向跨語言科學新聞生成的寫作機器人,其采用原創與二次創作相結合的混合創作方式生成科學新聞。“小柯”的出現標志著機器人已經可以進行復雜新聞的寫作,這相較于之前的機器人新聞寫作而言,其智能化程度更高,也標志著新聞生產中機器人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人機新聞將成為未來新聞生產的重要模式甚至是主流模式。
1? 人機新聞背景下新聞生產的新模式
機器人被引入新聞寫作領域,最早是2006年在美國開始采用,國內開始較晚。2015年,騰訊開發了(Dreamwriter),這是國內首款新聞寫作機器人。隨后南方都市報的機器人小南、今日頭條的機器人Xiaomingbot、第一財經的機器人DT稿王、新華社的機器人快筆小新等紛紛上崗,記者和機器人一起撰寫新聞稿已經成為當下新聞生產的常態,也就形成了當下人機新聞的大背景。
機器人新聞寫作的實質是利用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進行海量數據的挖掘和整理,并按照規定范式形成的新聞稿件。早期的人機新聞中,機器人新聞寫作處于從屬地位,是人工新聞寫作的輔助手段,但是隨著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目前人機新聞生產出現了以下一些新模式。
1.1? 機器人獨立寫作模式
對于財經、體育、氣象、地質和健康行業等需要海量數據進行內容支撐的新聞報道而言,已經實現機器人獨立寫作。因為這些稿件的寫作非常依賴媒體自己建設的數據庫,機器人的數據挖掘速度是遠遠高于記者的,所以記者的寫稿效率和稿件的全面性是遠遠不敵機器人的,這一類新聞稿件的寫作,記者只需要在機器人寫完之后對內容進行審核和把關就可以。
1.2? 機器人和記者深度協作
新聞內容生產面對的是受眾,個性化和定制化的內容生產是新聞內容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機器人的數據分析和挖掘除了在媒體內部挖掘數據輔助寫作之外,還要對受眾進行數據分析,為不同受眾推送符合其興趣愛好的定制“新聞”。不同的受眾在客戶端收到不同的新聞內容,這種定制化和個性化的新聞生產,是人機新聞的深度協作模式,機器人從外部獲取受眾信息數據、從媒體內挖掘內容生產的數據,進行分析之后推送給記者,記者在此基礎上為受眾生產個性化內容然后進行推送。比如現在的今日頭條的新聞推送就是基于對受眾進行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在這種模式下,機器人的數據分析不但包含新聞內容本身,還包含受眾的數據分析,記者在這兩種數據分析之上進行的內容生產,其針對性和個性化會更鮮明,這也是人機深度協作進行新聞生產的模式。
2? 人機新聞生產新模式對新聞傳播的影響
人機新聞對于新聞傳播而言,將帶來深刻而長遠的變化。新聞傳播的傳統業態將會被徹底打破,隨著越來越多的智能新聞寫作機器人的研發,新聞行業中技術含量所占的比重會越來越大。傳統新聞傳播業態中,記者靠著一支筆、一張嘴進行新聞生產的時代將不復存在,人機新聞生產模式對新聞傳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聞行業對于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的依賴程度和使用程度將進一步增加。新聞傳播行業和工業技術的融合和依賴在傳統媒體就已經存在,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運用也是推動新聞行業不斷發展進步的遠源泉。但是目前的信息和工業技術的發展的速度大大提升,所以新聞行業的發展速度也大大提高。人機新聞背景下,本身機器人寫作就是各種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有機融合的表現,一方面這些新興的技術會推動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但是反過來也加速了新聞行業對于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的依賴程度和使用程度。當然,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兩者相輔相成,終將推動新聞行業全面進步和發展。
2)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的要求也進一步增加,其核心競爭力需要不斷提升。當機器人可以替代記者進行一般消息的寫作之后,記者的寫作能力必然受到嚴峻的挑戰。人機新聞生產普遍化之后,如果新聞從業人員不能去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進行富有創造性的新聞內容生產活動,必然會被機器人新聞生產所淘汰。當然,在目前新聞業態中,機器人獨立進行新聞內容生產的新聞類型還是有限的,大部分新聞生產還是需要依靠記者和編輯。而且,機器人的新聞寫作范疇也有限,尤其是在深度報道寫作上,機器人是難以勝任的,記者和編輯依然有自身的優勢。比如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中,《華盛頓郵報》就利用了兩者的互補性,派出記者和新聞機器人Helioraf共同報道,新聞機器人Helioraf負責比賽原始數據和短消息的更新,人類記者負責采寫深度的分析性稿件。既保證了第一手信息的實時快速發布,又通過后續的人工作品補充故事,及時性和趣味性兼得。但是,新聞行業對于技術的依賴,也必然迫使這些新聞從業人員不斷進行學習,要盡快掌握新技術,包括對機器人新聞寫作的相關知識的認知,這樣才能更好地和機器人協同進行新聞內容生產。
3? 人機新聞背景下新聞生產新模式的意義
人機新聞背景下新聞生產模式的變革,實際上是新聞傳播行業“跨界”和其他業態融合的直接表現。新聞行業“跨界”進行新聞生產的行為必然會觸發其他行業涉足新聞傳播領域欲望。
因為一旦機器人可以獨立進行新聞寫作,新聞內容的生產就不再是媒體的特權和優勢,很多從事技術開發或者平臺開發的技術公司也有可能自主進行新聞內容生產。所以,人機新聞背景下新聞生產的新模式將會直接帶來新聞傳播業態的改變,同時也會對新聞傳播學科的內涵和外延帶來變化,也就是說,人機新聞背景下的新聞生產的新模式對于新聞傳播行業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1)人機背景下的新聞生產新模式,打破了新聞傳播行業和其他行業之間的壁壘,新聞內容生產的“跨界”合作將越來越普遍。人機新聞背景下,新聞生產模式的改變,也將媒體的概念進一步顛覆。具備智能技術和信息采集技術的企業將會借助技術優勢滲透進新聞傳播行業,兩者之間的跨界合作行為會越來越普遍化。比如今日頭條的新聞寫作機器人張小明就是由今日頭條媒體實驗室同北京大學計算機所萬小軍團隊共同研制的。
2)新模式將直接傳導到新聞傳播學的學科建設領域,“大傳播”的新聞傳播理念會進一步拓展新聞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和合作和交融。新聞行業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新聞內容生產的模式的變化也會反饋到新聞學科的建設上。新聞傳播的外延在不斷擴大,媒體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大量的信息和數據處理技術和信息藝術設計方面的學科會和傳統的新聞學科產生交融,這也促使新聞學科的建設中,跨學科的課程比例增加,新聞學學生的信息技術的素養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3)新聞內容生產的個性化和定制化,也將促使新聞業從單純的新聞傳播產業向新聞信息的內容服務行業轉型。人機新聞背景下,新聞內容的生產不再是媒體作為主導的傳播形態。機器人對于數據的挖掘中也包含了對于用戶信息的挖掘,“信息的分發和反饋不再是單向度流程中的兩個環節,而是新聞生產的同步組成,在分發中建立反饋,在反饋中指導分發。”[1]
人機新聞背景下的新聞生產方式正促使媒體的功能發生改變,媒體的功能從傳遞信息給用戶逐漸向了解用戶需求、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信息轉變,這一轉變也意味著,媒體的功能和作用從傳統媒體時期的單一模式朝著為用戶提供服務的模式演進。
所以,了解人機新聞背景下,新聞生產方式的新模式以及它所帶來的對于新聞媒體和新聞傳播業態的變化,定位記者和機器人在新聞生產中的角色定位、明確彼此的功能和責任,才能為未來人機新聞背景下新聞傳播業態的發展提供指導和幫助。
參考文獻
[1]機器人也能寫新聞了!媒體記者會被取代嗎?[EB/OL].人民網-輿情頻道,2015-09-18.
[2]“機器新聞寫作”帶動傳媒新變局[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