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課程改革下,英語學科教學目標從了解、理解和記憶碎片化知識轉變為核心素養的培養,這要求單元教學設計將知識進行整合與提升。文章以語言能力培養為側重點進行單元教學設計,構建結構化、條件化和情景化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語言能力;單元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張齊梅,貴州師范大學。
一、學科核心素養呼喚單元教學設計
學科核心素養是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結果,是三維目標的整合與提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大素養的確立使英語學科教學內容從碎片化走向結構化,課堂模式從表層教學走向深度教學,教育目標從教書走向育人。學科核心素養下的英語課堂教學關注學生知識、技能、能力與素養共同養成,強調學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語言知識,在社會情境中學以致用,進而能正確地做事和做人。基于此,孤立的知識點教學不再符合課程發展要求,教學設計與實施要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單元教學。
二、單元教學設計下的學習內容
單元是基于一定目標與主題所構成的教材與經驗的模塊和單位,以系統化的學科為基礎所構成的教材單元與以學習者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所構成的生活單元,因此單元教學設計關注學科知識在社會情境中的應用。本文以人教版八上Unit3為例,從教學目標制定和學習活動安排進行指向語言能力培養的單元教學。本單元的主題是Comparing People,學生通過學習形容詞和副詞比較級的用法來描述和對比不同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點,以此為基礎學會判斷并選出競爭選拔中的最佳人選,同時以本單元Should friends be the same or different?這一語篇為依托,梳理文本中不同人的擇友觀,進而比較他人與學生自己的擇友觀點,在擇友思想觀點碰撞和交互過程中逐漸建構自身的擇友觀,即遵照英語學習活動觀,在主題意義引領下,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體現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基于已有知識,依托語篇,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形容詞和副詞比較級語言知識學習和語言能力發展。基于本單元主題該如何設計學習活動以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素養呢?格蘭特·威金斯指出,“我們的課堂、單元和課程在邏輯上應該從想要達到的學習結果為導向出,而不是從我們所擅長的教法、教材和活動導出。”由此,單元有效教學需逆向設計,從學習結果思考教學才能恰當地關注學習者的“學”,而不是教師的“教”,才能推進核心素養下的有效學習和深度教學。本單元的圍繞How do we compare people?為探究問題來指導整個單元的教學設計,最終的輸出結果是所有學生能熟悉掌握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以及both和as...as...構成的原級結構的用法,并在不同社會情境下以口頭或筆頭的形式恰當運用目標語進行討論、表達、交流和分享,有效完成學習任務。基于聽、說、讀、看、寫的語言能力培養目標,本單元教學目標如圖1所示。
其次,一個單元就是一個學習事件,單元學習方案應該是一個完整的學習故事,完整的故事要有起、承、轉、合。本單元的起點是形容詞和副詞比較級的語法知識,其間以人物對比為主題銜接和貫穿所有課時,閱讀課是該設計的高潮部分,以語言能力為基礎探討擇友價值取向,然后圍繞單元主題,整合所學目標語,以書面表達的形式輸出個人觀點,最終實現單元學習目標。
三、單元教學設計下的學習活動
根據新課程標準,單元教學目標的落實要從想得到和看得到落實到做得到,離不開一系列綜合性、關聯性、實踐性的學習活動。以閱讀課為例,從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三個維度呈現課中主要的學習活動。學習理解活動,快速閱讀獲取語篇基本信息,明確主題和三個人物的擇友觀點;細讀文本,梳理不同擇友觀背后的原因,并完成小組思維導圖。應用實踐活動,闡述個人的擇友觀點并判斷自己的觀點與文中哪個人物的相似,進而仿照其思路證明自己的觀點;思考文中關鍵句“A true friend reaches...”的內涵并表明。遷移創新活動,討論并聯系生活實際舉例論證關鍵句的內涵本質;參照文本寫作框架小組制作思維導圖說明組內擇友觀,并盡量用比較級和原級表述。
四、結語
基于語言能力培養的單元教學設計要上升到語用層面,讓學生在熟悉的語境中感知、理解和應用英語進行表達,同時依托語篇設計三個層級的學習活動,從而全面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為實現單元教學目標和英語學科育人價值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學會“單元設計”[N].中國教育報,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