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亮 于會麗
摘 要:學校教授的任何學科,目的都不只是通過考試來評判學生優秀與否,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養成用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的能力。初中數學是在學生通過小學的基礎數學教育之后,對數學知識更進一步的探索,是銜接高中數學的基礎,需要教師通過對核心素養的培養來讓學生更容易地將抽象的數學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來。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數學;應用能力
核心素養不只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以達到優異的考試成績,簡單來說,它還包括學生可以利用所學的知識來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當擁有這種自主的學習能力之后,還要有能夠靈活地運用知識的能力,也就是在學習了基礎知識之后不僅要從中領悟今后的自主發展方法,還要能夠運用到貫穿一生的社會實踐中去,這就是核心素養對數學教學提出的要求。
一、結合生活情境,帶入數學知識
數學是一個相對很抽象的學科,是一種用數字來描述事物的方式,通常在看到具體事物時才會更容易理解知識內容。但數學也不是完全脫離生活而獨立存在的。在初中數學的教學內容中,很大部分還是延續對小學數學內容的延展,和現實生活還是有很大程度的關聯性的。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的“正數和負數”時,對于學生而言,他們之前接觸過的直尺、體溫表、體重秤等,都是只有正數的測量工具,而對于負數則很陌生。因此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時,教師要注重設計多樣化的數學開放題。例如,在教學之前,學生在課堂之外,可以發散自己的思維,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物,自主探索尋找生活中的負數,再次上課時,教師可以進行課堂提問,并讓學生講解自己找到的負數代表了什么。最后教師進行總結,通過常見的天氣預報中關于氣溫的正負數、地理位置中對于高山盆地等海拔高度的正負數,以及樓層中地下購物超市或停車場的負數表達等,總結出正負數表達的意思,然后訓練學生自主使用正負數記錄收支數據或從家到學校的路線描述等。
二、利用多媒體,提高理解能力
教學方式隨著科技進步在不斷更新,想要讓學生輕松地掌握知識也就需要借助課本和板書之外的工具來實現?,F代生活中電子設備已經成為大眾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很多學生也是從小就接觸了多媒體。那么利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授課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并容易掌握教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的“幾何圖形”這一章節時,對于課本上二維平面中展示的立體圖形,學生理解起來是比較困難的。以往教學中,教師會利用手邊比較簡單的工具來幫助學生理解立體形態,比如在用黑板擦代表長方體、粉筆盒代表立方體、用乒乓球代表球體、水杯代表圓柱體等,但實際上不同位置學生看到講臺上教師手中的物品,觀察到的圖形是不一樣的,同時這些物品都是不透明的,在觀察物體并呈現到紙張時,理解上也有困難。課本上通過線條的虛實來展示立體的結構,也只是為學生在繪圖時提供一種參考,當應用多媒體教學時,在3D繪圖軟件的幫助下,很輕松地能將圖形展示在投影屏幕上,所有的同學能看到一樣的畫面,講解起來更便捷,同時拖動旋轉立體圖形,可以清楚地展示不同角度觀察下立體結構的圖形,而且不止利用實線虛線來表達能觀測到的平面,還可以利用不同的顏色、不同的透明度來展示立體結構,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立體圖形的結構。尤其是由多個簡單立體機構構成的復雜立體圖形,在繪制不同觀察方向得到的平面圖形或圖形的展開圖時,都讓學生理解起來更加容易。當擴展到現實生活中是一棟房子、一個書櫥、一聽飲料等,就能夠很好地分析它的立體形態和展開的平面圖形。
三、學生參與實物演示,真實感受數學
在數學課本中,對所要進行數字計算的問題描述通常都是放在一個現實的情境中,常見的應用題設置的情境多是生活中的買賣的錢數和物品數量、公交車上下車人數、水池放水和蓄水的時間等。但這些問題大多不能通過學生親自體驗,只能模仿老師的解題過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個道理放在解決數學問題上也是一樣。
例如,人教版初中數學九年級上冊所要講授的概率問題,是一個很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現實生活中和這個知識相關的事情有很多,就比如抓鬮、買彩票等,都是一個概率的問題。當然在課堂上時間是有限的,教師沒有辦法將課本中涉及的從袋子里抽黑球和白球然后計算各自出現概率的問題拿到課堂上進行實驗,但是可以通過簡單的拋硬幣的實驗來引出概率這一知識。如讓全班50名同學每人拋硬幣兩次,記錄所有人硬幣正反面的結果,最后得出的結果應該是圍繞在50%左右。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自參與來感受存在于身邊的數學。
四、結語
數學不僅是一門學校的必修課,也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核心素養的視角之下,學生的任務不再局限于會做題、做對題這一層面,通過初中數學的教學,達到學生能夠自主學習、拓展思維并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力,才是現代化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紀洪生.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數學教學研究[J].數碼設計(下),2018(12):59.
[2]王秀林.談初中數學的核心素養培養[J].當代人,2018(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