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弛
摘 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政治素養、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學生頭腦的重要途徑。大學生思想活躍、個性鮮明,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人生階段。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難以滿足時代發展過程中提出的客觀要求。如何在大學生思想中體現人文關懷,使得大學生用科學正確的思想武裝頭腦,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討的方向。本文將淺析以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人文關懷缺失現狀,并探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體現人文關懷的途徑,為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起到一定借鑒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體現人文關懷的研究背景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大學生“為人”的工作,應當體現人文關懷。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背景下,各高校重視在教育過程中體現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關心、關注青年大學生的成長。各高校也在實際工作中探討將人文關懷更好的滲透到高校日常教育和工作中去。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將受教育者作為主體,充分尊重大學生在各個時期的差異性,讓不同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因此,應當切實轉變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重視將受教育者作為核心內容,在人文關懷的視角下努力積極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動大學生全面發展道路,從而幫助大學生成為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而奮斗。
二、人文關懷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一)人文關懷是時代發展過程中提出的要求
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處于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社會各個領域中的人才思維模式及日常學習生活狀態都發生了本質變化,各種社會矛盾逐漸凸顯出來。人的全面發展思想中,應當切實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理念,將人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強調對人的精神需求及物質需求進行分析,促進人走上一條全方位發展道路。高等教育領域中相關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也應當對學生人格培養的重要性形成清晰的認識,切實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生存,將人文關懷充分展現出來,實現以人為本的回歸。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中,必須充分體現人文關懷,人文關懷是時代發展過程中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也是時代發展過程中對大學生思想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
(二)人文關懷是大學生自我發展中提出的現實要求
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需要人文關懷。處于大學階段中的學生,其心理發展情況具有不穩定性。在社會競爭越發激烈的情況下,有可能導致學生變得十分自卑。網絡大數據發展的過程中,許多大學生沉迷網絡,心理交流呈現出一種缺失和閉塞的狀態,從而也就會出現心理失衡和心理疾病等問題,所以人文關懷就顯得十分重要。當代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進行的過程中,應當切實貫徹落實以人為本這一項原則,充分重視人文關懷,以此為基礎來緩和學生的心理矛盾與沖突,安慰學生心理上的孤獨。馬克思曾經提到過:“任意一個人假如不同時為了自身的需求及為了這種需求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到。”人的各項行為都應當以滿足自身的需求為目標,假如人自身的需求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生理和心理上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懷,人的主觀能動性自然是難以充分展現出來,正確的需求也難以得到滿足。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的過程中,應當將人文關懷充分展現出來,予以學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并充分關愛學生,才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預期目標。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缺失的具體表現
(一)重視教育者,忽視受教育者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際上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一個雙向互動、積極能動的過程。作為受教育者的大學生本身也是有主觀意識及能動性的人,其主體性及能動性應當引起教育者的重視。但是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因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有一定經驗上的差距,教育者的權威會被無限擴大,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不會得到應有的重視。教育者憑借自身在學生心目當中的權威印象,將大學生放置在一個完全客體化的地位上,在這樣一種教育模式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大學生的創造性、自主性以及實踐性都受到十分嚴重的影響,難以正常發揮出來。傳統的教育強調對大學生行為的規范和約束,沒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正是因為不重視人文精神而引發的人文關懷缺失問題。
(二)重視理論灌輸,不重視心理輔導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進行的過程中,教育者向來都是傾向于向受教育者開展理論灌輸教育,不重視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也不重視和學生自身利益相關的社會熱點性問題,教育者缺乏從微觀角度上對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進行分析,也難以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心靈深處,從而難以讓大學生產生心理層面上的共鳴。現階段我國社會當中的競爭呈現出越發激烈的態勢,大學生承擔的學業壓力及就業壓力不斷增多,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尤其是社會適應性及心理承受能力造成十分嚴重的影響。并且因為各個高校當中一般都不會設置專業性比較強的心理咨詢機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進行的過程中,難以有效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導致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長期受到心理問題的影響。我國范圍內,心理輔導員的配備比例偏低,難以滿足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提出的要求。即便是某些高校當中設置了心理咨詢機構,但是心理咨詢機構的宣傳和實際運作還有待提高。伴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年大學生的知識面也不斷擴展,自我意識不斷增強,但是大學生自身的不成熟更加需要教育者給予人文關心與愛護,以幫助他們確定理想追求、堅定內心的信念。
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現人文關懷的策略
一是弘揚“仁愛”思想。教育者應當充分重視傳統文化的宣傳與傳播,將“仁愛”思想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之中。中華民族中的許多道德規范都具有傳承的時代意義和價值,如“泛愛眾而親人”“仁者愛人”體現了博愛關懷的思想,而這些思想和道德規范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體現具有現實意義。
二是積極構建心理疏導機制。在社會背景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的情況下,大學生群體承受著來源于各方面的壓力,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的過程中,應當詳細分析學生的心理環境及情感變化,依據實際情況進行心理疏導工作,重視人文關懷及人性的審視,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針對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容易出現的自卑、抑郁以及冷漠等問題,應當積極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輔導等活動,開設心理輔導討論或者是現場心理咨詢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和專業心理輔導人員交流溝通的機會,并依據本校的實際情況,積極構建心理危機干預及宣泄等機制。在此背景下,引導學生逐漸養成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讓學生更好地解決日常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從而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五、結語
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教育者積極探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教學模式創新,認為只有在人文關懷的視角下積極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切實提升教育工作吸引力及號召力,才能更好的讓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幫助學生養成科學思維方式,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目標,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應該讓人文關懷思想貫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而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道德品質以及文化素養,使其健康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柏嬙,柏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6):52-53.
[2]蔡志榮,陳施宇.習近平傳統文化觀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新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6):61-62.
[3]蔣業華.翻轉課堂模式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8):43-45.
[4]Internet;New Findings on Internet Described by Investigators at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Innova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Internet Technology)[J].Computers,Networks & Communications,2019.
[5]Jun Min Xu.The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Management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J2EE[J].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4: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