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程口譯具有較強的行業特殊性和專業性,本文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研究工程口譯中的文化差異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指出譯員除了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基礎,豐富的專業知識以外,還需要具備較強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譯前充分做好相關背景知識的儲備,熟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行業術語的習慣表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靈活機動地進行翻譯。
關鍵詞:工程口譯;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
一、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和文化
口譯是指譯員通過口頭表達的形式將所獲得的信息準確而又快速地由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過程,是人類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動中所依賴的一種基本的語言交際工具[5]。但這種轉換并非只是單純語言的轉換,而是文化信息的傳遞。從某種程度來說,口譯所要翻譯的不僅僅只是交際雙方不同的語言,而是不同的文化。巴黎釋意派代表人物塞萊絲科維奇提出口譯是一種交際行為,而非簡單的語言行為,在話語所傳達的意義與意義藉以形成的語言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差別。她認為由于詞語在語言層次具有多重含義,翻譯不是單純的從語言A到語言B的解碼和編碼,而是隨著語境的擴展和認知知識補充的啟動和參與,詞語在語言層次意義的多重性才被單一的語篇意義所替代[4]。口譯的目的是為了讓聽者明白說話人在語言層次之外的文化信息,從而達到思想上的交流。人們對文化的定義有諸多歧義,其中比較經典的來自于英國人類學家泰勒的定義。他指出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包括了實物、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等[6]。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又是文化的重要載體。由于每一個民族對于自己的文化有其不同的表達形式,這就必然帶來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文化差異的外在表現為語言表達、風俗習慣、體態表情等,而深層次的差異則表現在思維方式、價值標準、道德觀念、審美觀、心理因素、對世界的感知等[2]。文化的社會性和民族性對口譯造成了制約和影響。譯員在不了解文化差異的情況下進行的譯語,容易使聽眾產生困惑甚至誤解,導致雙方交際的失敗。
二、工程口譯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的必要性
廈大口譯訓練模式是廈門大學學者在吉爾的口譯模式基礎上提出的,該訓練模式認為口譯結果是譯員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口譯技巧、職業準則和信息重述能力的綜合,而分析能力包括了兩部分,語篇分析能力及跨文化交際意識[3]。跨文化意識是指譯員在跨文化交際中,自覺地或不自覺地形成的一種認知標準和調節方式,是口譯者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判斷能力以及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7]。廈大模式強調了語篇分析和文化因素分析的重要性,認為譯員能否正確理解原語,能否準確用譯語表達,都是建立在譯員對語篇和相關文化因素的正確分析的基礎上的。
工程口譯有其行業的特殊性,工程口譯的服務對象比較復雜,來自各種層次各種文化,在涉外工程項目口譯中,譯員光有語言知識及行業背景知識還不夠,還必須有非常強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此外,單就行業術語而言,不同的國家也有不同的習慣用詞。在“一帶一路”及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大背景下,雙方文化上的差異很有可能成為制約工程合作成功的因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背景,政治經濟狀況,歷史文化沉淀下來的詞語背后的典故,飲食的風俗習慣,當地人民的民族信仰、價值觀、審美觀、禁忌,部分詞語的聯想意義,等等,都會有些不同。“一帶一路”沿線有65個國家,涉及7大語系,使用的語言有2400多種,有著錯綜復雜的語言環境,如果不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就不能準確理解和表達出語言層次之外不同文化背景下交際雙方的真實意圖,由此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甚至導致雙方交際的失敗,造成工程項目的經濟損失。因此,譯員在口譯過程中需要具備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
三、如何應對文化差異,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
(一)譯前做好背景知識的儲備
譯員需要對當地的宗教信仰、飲食、服裝、民俗習慣等有所了解,才能和客戶聊得深,從而拉近關系。譯員需要知道或者提前準備這些知識,方能勝任口譯工作。例如,在印度,牛和豬都是神圣的,因為印度教把牛視為神圣的物種,而伊斯蘭教則禁止吃豬肉。根據199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印度總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蘭教。因此聊天時由于文化差異,中方最好避免談論此兩種動物,而宴請對方時,也要注意避免食用對方忌諱的食品。所謂價值觀是指人們認定事物、判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價值取向,各個國家和地區存在不同的價值觀。西方社會比較崇尚個人主義,而亞洲一些國家則注重集體主義及等級觀念,在口譯中要注意差異,區別對待。例如,柬埔寨人等級觀念較強,比較重視官爵、等級,所以在與柬埔寨人進行工程合作時,翻譯要注意多用敬語,不要越層溝通。另外,有些中國人聊工作時有時也喜歡順帶談論時政,但在與柬埔寨人聊工作時,就盡量不要談及一些與政治相關的敏感話題,如內戰、紅色高棉、越南等,這是他們比較忌諱的話題。
(二)熟悉不同國家行業術語的習慣表達
雖然有些術語是通用的,但同樣的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往往可能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譯員要盡量貼近對方常用的專業用語。例如在電氣化領域,因為中國最早引入的是德國技術,所以我方“接觸網”一詞采用的是德國西門子常用的OCS(Overhead Catenary System),而在英國和香港用OHL(Over Head Line)。在談到“隔離開關”時,英國人用switch,德國人則喜歡用disconnector。又如“碼頭”一詞,我方譯員習慣使用dock,而在孟加拉,對方常用的是jetty。“路基”一詞,中國人喜歡用“roadbed”或者是“subgrade”,而柬埔寨人喜歡用“foundation”。在涉外工程項目的具體施工過程中,每個國家可能都有他們自己約定俗成的用詞,這個詞可能也不一定非常準確,但因為使用的頻率特別高,也能成為口譯中的習慣表達。例如,由于中國建筑工程承包商在柬埔寨的項目較多,對于“級配碎石”(graded gravel)即“顆粒大小有規定的碎石”的口譯可以簡化到漢語拼音“ji-pei”,對當地柬埔寨的經銷商或者施工隊伍說“ji-pei”,他們也能明白是什么,而且他們也開始用這個詞來表達級配碎石。施工現場講究效率,對于術語的口譯選擇,可以從簡,對方少花精力就能聽明白就行。
(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靈活機動進行翻譯
譯員還要注意化解因為文化差異帶來的文化沖突,譯員并非是機械的“傳聲筒”,在口譯時遇上因為文化差異會帶來的不必要的誤會時,要注意調動譯者主體性,靈活機動地做些適當的調整,把說話人想要表達的意圖翻譯出來。涉外施工工程的外籍人員可能來自世界不同地方,飲食方面有不同的禁忌,如果遇到了有關對方禁忌的言語,一定要靈活處理,不能完全按原詞翻譯,可以省略不譯或者用其他的進行替代翻譯。例如,在一次工程口譯中,我方施工人員講了一個關于吃牛肉的笑話,而對方則是巴基斯坦人,如果直接翻譯可能會讓對方感到冒犯,譯員于是沒有直接進行翻譯,而是說了另外一下笑話進行了替代,也同樣達到了效果[1]。譯員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及時彌補說話人在表達上的因為忽視了文化差異而引發的不妥和失誤,修復和緩解可能由文化差異引起的矛盾和沖突,準確地把握、傳遞說話人的交際意圖,從而幫助交際的雙方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
四、結語
不同的語言往往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涉外工程項目口譯是一項復雜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工程口譯人員不僅僅需要較強的專業知識儲備,良好的雙語轉換能力,還需要遵從工程口譯服務的規范,培養較強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以克服文化差異帶來的文化障礙,順利完成工程口譯工作。
參考文獻:
[1]陳曉華.涉外工程翻譯的口譯技巧[J].西部探礦工程,2002(1).
[2]鄧建華,任婷.影響口譯的文化差異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3]郭蘭英.口譯與口譯人才培養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4]劉和平.口譯技巧[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5]梅德明.中級口譯教程[M].2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6]張燕.文化差異對口譯的影響[J].外語教學,2002(3).
[7]趙軍峰,蔣楠.論口譯者的跨文化意識[J].中國科技翻譯,1998(2).
基金項目:該文章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招標項目JD-1720“工程口譯翻譯服務規范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慶雪(1969—),女,漢族,山東沂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口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