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是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專業知識傳授,使思政與專業相長的一種新型教學理念。以此理念為指導的商務英語口譯教學設計,應根據課程特點設置合理的思政目標,并通過在第一堂課為今后的學習定下基調、有針對性地選擇訓練材料和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有機融入思政教育,對學生進行精神鼓勵和價值引領,促進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實現立德樹人。
關鍵詞:課程思政;商務英語口譯;教學設計
“課程思政”就是在以傳統“思政課程”為主渠道的前提下,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精神融入所有課程中,構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體系,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全程育人、立德樹人的目標。[1] 這是對高校思政教育直接渠道“思政課程”的拓展和深化,是構建高校“大思政”教育體系,貫徹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殷切要求的重要舉措[2]。
商務英語口譯是商務英語專業或英語專業設置的一門專業課程。學生要順利完成該課程不僅要具備良好的英語綜合能力、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敢于探索的勇氣和不斷學習的毅力。實踐表明,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學生的精神鼓勵和價值引領,對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商務英語口譯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既能促進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又能實現立德樹人。
一、商務英語口譯課程思政目標
“課程思政”的目標是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不同專業其知識體系不同,精神培養重點也不同[3]。 教師要根據課程特點設立合理的思政目標。商務英語口譯從學科屬性上屬于文科范疇,但在實踐中其內容涉及廣泛。商務英語口譯教材通常按照不同主題的商務活動進行編排,如禮儀致辭、商務訪問、產品推介、商務談判、國際會展等,內容覆蓋了文化、科技、金融等許多方面,既有屬于文科的內容,也有屬于理、工科的內容。《普通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商務英語專業教學指南》指出對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專業素質要求包括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高尚品德、人文與科學素養、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社會責任感、敬業與合作精神、創新創業精神和健康的身心[4]。因此,商務口譯課程思政的目標,不僅要倡導人文精神,也要強調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
二、商務英語口譯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方案
課程思政的設計與規劃必須遵循課程自身的運行規律,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課程的有機融合[5]。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實質上是精神引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要讓學生感受到知識背后創造者的高尚情操和人格以及強大的精神追求。
商務英語口譯教學的安排通常先是課程介紹和口譯技巧練習,然后按照商務活動的不同主題分別進行訓練。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并結合時事以及學生具體情況,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教學過程,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中。商務英語口譯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設計:
(一)在第一堂課定下學習基調
商務英語口譯第一堂課是極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時機。學生對新的課程總是充滿好奇和期待,第一堂課實際是為以后的學習定下基調。
商務英語口譯自身的即時性、專業性決定了其對譯員素質要求高。一位合格的口譯員不僅要有熟練的雙語知識和廣博的百科知識,也要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口譯技巧,并且擁有跨文化意識和靈活的臨場應變能力。這些素質的養成,需要長期不斷的刻苦訓練和積累。張璐是口譯界的“女神”,是所有夢想成為口譯員的學生的偶像。因此,教師在第一堂課提出口譯員的素質要求時,可以適時介紹一下張璐的幕后日常工作情況。2012年10月18日,張璐受邀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翻譯學院的師生們做了一次講座。在談到譯員的成長時,她反復強調每天不斷的訓練和積累是唯一的途徑,即使她自己已經工作了十幾年,在沒有工作任務的時候,也仍然堅持早上8點準時在辦公室收聽外媒廣播,開始每天的口譯練習,否則就會心里不踏實。另外,她也提到了一次口譯任務的準備工作。為了確定一位馬來西亞官員的稱呼,她查了大量資料,又咨詢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的相關工作人員,并且反復確認后才定下來。正是這樣長期的積累和嚴謹的態度,才使她一次又一次從容不迫地化解口譯難題,留下許多令人拍案叫絕的口譯案例。
實踐表明,人們在追求新知識的過程中,往往因為精神狀態和思想自覺的程度不同,導致在不同歷史時期獲得的知識的成就迥異。[3] 學生通過了解張璐的幕后工作,自然明白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口譯員,必須要有不怕吃苦、不斷打磨的工匠精神和執著、嚴謹的科學態度。這對日后的商務英語口譯學習,乃至學生在該領域的進一步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有針對性地選擇訓練材料
商務英語口譯教學通常按照各項商務活動主題進行,教師要根據不同訓練主題挖掘不同的思政元素。同時,在實踐訓練中所使用的材料并不局限于指定教材,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安排與主題相關,并且適合有機融入思政教育的材料進行訓練,從而實現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禮儀致辭中,中國人講究文化內涵,常常引經據典,頻繁使用古詩詞和成語。這既是指導學生如何靈活處理古詩詞和成語口譯的良好訓練材料,也是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思政教育好時機。教師可選擇有代表性,且難度適中的領導人致辭作為訓練材料。在公司簡介中,常常涉及公司文化和經營理念,此主題適合用來引導學生養成不怕吃苦、勇于創新的精神。教師可選擇華為、蘋果等著名企業的相關資料作為訓練材料。而在產品推介中,涉及商品的名稱、型號、功能等專業術語,要求譯員不僅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更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教師可選擇汽車、電子產品等領域的新品發布會作為訓練材料。
當然,各主題可挖掘的思政元素并不是單一的,也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據社會的發展和學生的成長情況不斷調整的,關鍵在于不僅系統而科學地傳授知識,還要重視建立知識與人、與生活多向度的交融關系,通過潤物細無聲來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下面以禮儀致辭主題為例,討論如何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教學中。2016年9月4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在G20杭州峰會歡迎宴會上致辭,短短千余字,滿滿都是歷史文化,并且語速適中,是一個非常合適的訓練材料。教師可先讓學生自己口譯這篇致辭,再與學生一起逐段分析原文,探討處理難點的方法,并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而思政教育適合在帶領學生分析原文、探討難點的時候融入。
此文至少有兩處可以挖掘思政元素,首先是成語和四字詞語。這些詞語給口譯員造成了一定的壓力,而這些詞語所體現的中華文明也是非常好的思政教育素材。教師可先讓學生用通俗易懂的中文解釋這些詞語,然后有意識地讓學生將釋語與原詞進行對比。在此過程中,學生會發現習主席僅僅用“人間天堂”、“湖光山色”、“俯拾皆是”、“流連忘返”幾個詞語,就把一個美麗的杭州城立體地展現在外賓的眼前。這些詞充分展現了漢語文字表達精煉、內涵豐富的獨特魅力。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雖然感到壓力巨大,但也會情不自禁地被中華文明的偉大所震撼,一股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油然而生。
其次是古詩詞。在致辭中,習主席引用了南宋詩人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由于口譯的即時性特點,如果沒有相應的文化儲備,譯員很難將中文古詩文的英譯處理得與原文一樣優美動聽。教師可以此為契機,安排學生課外閱讀許淵沖老先生的英譯版古詩詞,并在下一次課中請部分學生分享讀后感。學生在查閱許老先生的英譯作品時,會發現他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向世界推廣中國文化,翻譯了1000首中國經典古代詩歌,目前是中國詩詞英法韻譯的唯一專家。自2013年習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與貿易進一步深化,市場對商務英語口譯員的需求越來越大,對口譯員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可借此機會激勵學生像許老一樣,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保持永不懈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
當前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使學生的生活方式、學習習慣發生了巨大變化,教師應根據新時代的學生特征和學習習慣,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提升學生專業能力,并引導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依托信息技術實現高校教學領域的深化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的大學使命,是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和核心任務[6]。
針對商務英語口譯課程的特點,可構建“微信公眾號+課程論壇+直播講座”的新媒體融合應用模式,建立信息化雙向溝通渠道。教師和學生都可以通過這些渠道分享口譯技巧、行業術語、最新口譯訓練材料,同時交流口譯經驗、探討口譯難題,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實現教學相長,也能夠有效解決口譯教學普遍存在的課堂教學時間不足的問題。在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時,教師應注意知識結構的整體性設計,使線上和線下實現互補和銜接,同時幫助學生甄別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掌握價值觀和精神引領的主動權,實現潤物細無聲。
三、結語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人才。專業教育使學生具備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的能力,而“思政就像一把鹽,溶進專業教育的湯,湯在變得更可口的同時,也能真正讓學生獲益,達到育人功效。”[7] 專業教師是“課程思政”的主體,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種好自己的“責任田”,根據專業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挖掘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專業知識的傳授過程,使思政與專業相長,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成桂英.推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三個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9).
[2] 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03).
[3] 邱偉光.論課程思政的內在規定與實施重點[J].思想理論教育,2018(08).
[4] 宮維明.“課程思政”的內在意涵與建設路徑探析[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12).
[5] 王立非,艾斌.改革開放40年來商務英語教育的發展歷程、總結與再思考[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9(01).
[6] 趙洱崇,于彤彤,劉力緯,苗越虹.育心明德 道術相濟——建構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課程思政之路[J].中國大學教學,2018(09).
[7] 樊麗萍.“課程思政”嘗試“將鹽溶在湯里”[N].文匯報,2018-01-17(01).
作者簡介:姚玲麗(1978- ),女,湖北鐘祥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和口譯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