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敏
摘要:網絡的不斷發展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挑戰。究其本質,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與現實世界是一致的,此外,情景依賴性與動態建構性是它的新特征。新變化要求我們在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時,合理利用網絡環境,進入網絡,與受教育者共境;轉變教育觀念,與受教育者平等交流;加強理論研究,把握主動權,以切實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創新。
關鍵詞:網絡環境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主客體關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2—0247—02
網絡世界不是一個憑空產生的世界,究其本源,它源于現實世界,是現實世界的延伸,具有與現實世界相同的某些特征。但是,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網絡世界具有現實世界所沒有的雙重虛實性這一特征。正確認識這一特征,是人們科學認識網絡世界主客體關系、有效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一、雙重虛實性對主客體關系提出新挑戰
雙重虛實性是網絡世界的一個顯著特征,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提出了新的挑戰。在這一過程中,人是連接虛擬性與現實性的重要中介。
1.網絡世界的雙重虛實性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規律也適用于網絡世界。網絡世界的主要矛盾是虛擬性與現實性的矛盾。虛擬性,即網絡世界不是以物質的客體的形式存在的;現實性,即網絡世界來源于現實,是現實的人參與的。網絡世界雖然是虛擬的,但是會對現實世界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不管是虛擬性還是現實性,其根源都在現實世界中。因此,雖然網絡世界具有雙重虛實性,但是也不能將它看作一個與現實世界沒有一點相同之處的世界,否定其現實性,也不能將其看作與現實世界完全相同的世界,虛擬性。
2.虛擬與現實的對立統一
虛擬與現實是相互對立的,但是虛擬與現實又是可以互聯互通的,中介就是人。網絡環境中的虛擬與現實具有對立性,即人一旦陷入虛擬世界,便會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封閉起來,不愿與現實世界接觸。且網絡世界中的理念和觀點極易占領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陣地,對現實世界現存的價值觀、道德觀和意識形態產生挑戰和威脅,從而對現實產生侵蝕作用。網絡環境中的虛擬與現實二者具有統一性。虛擬與現實的統一性具體來說是指虛擬與現實可以互聯互通,以人為中介,即虛擬與現實可以相互建構、相互影響,因為對方的存在而存在的,并可以相互轉化,而這一過程需要人付出意志努力。
3.網絡是現實的延伸
網絡世界并非虛擬層面,不管人們想不想承認,它都切實改變著人的生存方式、交往關系,不斷重構社會的話語體系、組織模式,生發出新的道德倫理和價值觀念。網絡信息現在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結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再僅僅是一項虛擬實踐活動,而是一項建立在由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一起構成的、完整的網絡世界基礎之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新特點
受網絡社會的影響,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也具備一些新特點。
1.本質上具有一致性
網絡環境作為一種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網絡交往實踐促進了人的主體性內涵的發展,但是網絡環境在提升人的主體性的同時,對人的主體性也具有極大的消解作用。主體性消解并不意味著主體性被消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主體和客體的客觀存在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決定的。網絡環境下,變化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并未發生改變。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來看,它仍是一項具有鮮明的目標指向性和價值指向性的實踐活動,需要有主體和客體,需要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需要有二者的矛盾運動。因此,從本質上來說,二者同屬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主客體關系具有一致性。否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與客體關系的存在,也就否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必要性。
2.具有情境依賴性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主客體關系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這是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脈相承的。與此同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具有新的時代特征,即情境依賴性。
所謂情境依賴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并不是提前被賦予的,而是依據一定的情境發生或形成的,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依一定的條件發展和演變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誰為主體,誰為客體,只有在具體的關系情境中才能夠去認識和把握。原來處于教育者話語權力之下的受教育者變成了虛擬空間中的支配者,沒有具體的網絡情境,一切關于主客體關系的相互作用的闡釋都是抽象的、難以實現的。
3.主客體動態發展
網絡世界主客體關系的動態特征是相 對于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提前規定性而言的。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主客體關系是一種已經被提前規定好了的關系,即教育工作者是固定的主體,受教育者是不變的客體。但是,由于網絡環境具有開放性和虛擬性的特點,教師與學生那種自帶的在現實中的地位和身份的差異被消除了,就教育與被教育的關系而言,在網絡環境中,他們首先是作為自由而平等的網絡行為的主體而存在的;他們根據自身的目的和意志選擇活動的對象和方式,不存在任何既定的關系。由于網絡空間是一個開放性的、非平衡性的系統,難以控制信息的流動和交換,使網絡環境下的主客體關系不可能長久地維持在某一種固定不變的狀態中,任何干擾因素的出現都會導致主客體關系的改變。
三、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實踐創新
網絡不是洪水猛獸,只要合理認識網絡環境的利弊,正確處理其中的利害關系,就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如何合理利用網絡環境,切實構建真實有效的主客體關系,搶占思想高地,是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解決的問題。
第一,進入網絡,與受教育者共境。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依賴一定的情境而進行的;因此,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同一個環境下進行交流則是最為基本的前提。為此,教育者首先要具備基本的網絡知識,掌握網絡的使用技巧;其次要培養教育者對網絡生活的參與意識,加強與受教育者網上交往活動的主動性,體驗受教育者在網絡空間進行學習、交往、生活的心理活動過程,以便更好地從受教育者的心理出發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轉變教育觀念,與受教育者平等交流。在網絡環境中,不存在被提前賦予的主客體關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首先在地位上是平等的,這從側面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主客體關系,教育者教育觀念的轉變也成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為此,教育者應積極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方式,積極引導受教育者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堅持教師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同時注意引導的方向性,積極引導教育者向理性思維方向發展,減少網絡上由偏激的意見和觀點造成的不良輿論的發酵,引導形成積極的輿論發展。
第三,加強理論研究,把握主動權。網絡世界是瞬息萬變的,網絡的發展對于受教育者思想和行為的影響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難以預測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快適應網絡社會新環境,不斷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同時不斷進行理論研究,走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前沿,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做到先于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者思想矛盾激化和突顯之前,用前沿性的理論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顧鈺民.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的再追問[J].思想理論教育,2015(5):53-56.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