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兆婷
摘 ? ?要: 隨著我國每年單獨招生規模的日益增大,學生的文化基礎越來越薄弱,尤其在英語學習方面更明顯。以往的教學模式難以更好地適應高職生的學習現狀,“對分課堂”有利于調動高職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高職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英語教學課內外有機銜接起來,增強應用效果。
關鍵詞: 高職大學英語 ? ?對分課堂 ? ?教學應用
目前,每年單獨招生規模日益擴大,但高職生的文化基礎越來越薄弱,尤其在英語學習方面更明顯,以往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模式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尤其現階段受新媒體和信息技術的沖擊,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呈現多元化趨勢,單一的教學模式難以滿足時代對人才的需求。
一、以往高職英語課堂教學狀況
(一)底子薄,學習興趣低。
現今2/3的高職生都來自中職或技校,普遍文化課基礎差,尤其英語底子更薄,對英語缺乏興趣,甚至字母有多少都不知道,英語學習動力不足,這種現象給英語教學帶來不良影響。
(二)英語學習兩極分化嚴重。
還有1/3的學生是通過高考進來的,英語基礎好,學習興趣高,只要在課堂上好好學習,大一通過英語A、B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個別愛學英語的學生還會在大二報考四級,這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學習習慣好,課堂上積極踴躍發言,課后能積極完成作業。對授課教師而言,能有效完成教學任務并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但每個班這部分學生仍占少數,學習熱情對他人能起到激勵作用,但對全班英語學習還是不能起到好的帶動作用。
(三)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效果不顯著。
現有的教學基本沿用以往的授課方式,以老師講授為主,實行“滿堂灌”或“填鴨式”教學模式,按部就班、教學方法單一,提問或討論的次數不多,加上學生底子薄弱,讓其隨堂消化吸收的難度大,安排更多的任務難以實現。由于高職生學情的復雜性,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以復習鞏固中學基礎為主,則不能滿足基礎好的學生的需求;如果按大學英語課程標準授課,由于教學內容信息大、詞匯量多、難度高,部分學生很難跟上老師的授課節奏,加上一些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難以保證學生課后積極復習,造成英語學習越來越難的局面。基于以上情況,亟待新的、有效的教學模式應用于高職大學英語課堂,并且該模式能確保將課堂教學和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相結合以解決目前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教和學存在的問題。
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內涵
對分課堂是由復旦大學心理學博士張學新教授在多年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創新提出的適合我國國情的“本土化”新的教學模式。核心理念是把一半的課堂時間用于教師講授新課,另一半的課堂時間分配給學生以討論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這種教學模式結合以往的課堂教學和討論式課堂的優點,類似傳統課堂,對分課堂強調先教后學,教師講授在先,學生學習在后;類似討論式課堂,對分課堂強調生生,師生互動,鼓勵自主性學習。
對分課堂將教學過程分為清晰的三個環節,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即教師在課堂上對知識的重難點進行詳細闡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框架和脈絡,為學生課后深入學習掃除障礙;學生課后需要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即學生在課堂學習主要知識之后,課后就細節問題、難點問題通過個性化深入的自主學習,將知識內化為個人的經驗,這一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的過程;下次課中進入第三個環節隔堂討論(Discussion),即學生展開討論,分為小組討論、組間討論和全班討論三個小環節進行。首先,在小組討論環節,老師將全班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每組進行組內討論,要求每個學生將各自課后自學內化的成果與其他同學分享和討論,每一位學生展示自己在課后總結和思考的問題,同學之間相互探討和學習,進一步鞏固上節課的重難點;接下來由各小組就他們各組內討論的重點問題總結一兩個進行組間交流討論,進一步深入理解和把握本節課的重難點,更加促進學生對本節課重難點的理解和掌握;最后環節老師進行全班總結討論,老師就每組學生提出的關鍵問題和存在爭議的問題進行總結和分析,幫助大家解決問題,增強學習效果。因此,對分課堂可簡稱為PAD課堂,最關鍵的特征是把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的時間錯開,讓學生在課外有一周左右的時間自主內化上節課的內容,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實現“隔堂對分”;有時根據學科的特點或課堂教學設計,采取“當堂對分”的形式,需強調學生課上有自主學習的時間進行內化吸收。
三、對分課堂在高職大學英語課堂中應用的有效性
(一)創新的教學模式。
相比較于以往的教學模式,“對分課堂”有獨特的、鮮明的、新穎的教學特點,強調把一半時間用于老師新課的傳授和對課文重點、難點的分析講解;另一半時間用于學生下次討論,實現“隔堂討論”;在討論之前大約有一周的時間可以讓學生在課外根據老師留的任務,自主查閱資料、總結復習老師上次課堂授課內容,并做好自學筆記和列出下次上課要討論的問題。所以,在上課之前老師先講明英語課所要實施的是什么樣的教學模式,讓所有學生明確上課的流程和任務,第一次課上他們的重點和關注點是做什么,課后要怎么做,下次上課要干什么,老師先讓學生明確“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怎么進行的,然后課堂上老師和學生都目的明確地授課和學習。考慮到高職生薄弱的基礎,教師可以利用隨堂教學APP提前公布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任務,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內容,提前預習,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帶著“任務”的心理認真聽講,做好課堂筆記;在下課之前,老師應引導性地布置課后任務,要求學生課后對本節課的重難點詞匯進行查閱、舉例并做好筆記,對本節課的重點句型能翻譯出來并理解該句型的重要用法,對自己不會的地方提出一兩個問題。剛開始老師可以很耐心、很細致地布置任務,對學生的要求要低一點,安排的任務從易到難,采用鼓勵和表揚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積極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
課后,老師利用班級微信群了解學生課后學習動態和存在問題,鼓勵和引導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學會學習,逐步培養學生學習自信心。尤其在“隔堂討論”環節,老師要認可和肯定學生的作業和表現,鼓勵每一位學生積極發言,讓學生體驗被認可的感覺,幫助學生進一步樹立自信,從而逐步消除學生對英語“沒興趣”和“反感”的心理,老師慢慢以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樹立英語學習信心,充分利用“隔堂討論”環節進一步激發高職生對學習英語的樂趣。老師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感受作為學習主體的“主人翁”的優越感和責任意識,充分調動高職生學習的積極性,逐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把課堂上對老師的依賴和一貫的只接受知識灌輸的方式轉變為自我的積極探索和思考。這個過程符合認知心理學的特點,使高職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和主體者,不僅提高高職生對學會學習的過程認知和感受,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而且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從而整體推動大學英語課程的有效教學。
(二)激勵的自主學習過程。
“對分課堂”更加強調學習過程的有效性。在教學過程中,轉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重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對學習過程的把握能力。在老師傳授完第一節課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后,要求學生在課后一周內對本節課內容進行再復習、再鞏固和內化吸收,學生按照老師給的任務積極內化自主學習,并做好課后學習筆記和準備好下節課要討論的問題。這一過程對高職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學習體驗,也是自我學習、自我約束、戰勝自我和認識自我的過程。課后內化學習,不僅鼓勵學生對課堂上老師傳授的知識做進一步的補充理解,而且讓高職生耐下心投入學習、獨立思考并且完成學習任務,有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面對困難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在對舊知識的復習和鞏固的基礎上,通過深入內化學習,提出獨特的分析、思考和體會,并且做好學習筆記,不僅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提高對自我能力的正確認識和判斷能力,而且逐步掌握英語學習的有效方法,樹立信心。
(三)新穎的討論課堂。
“隔堂討論”課堂體現為“亮”“考”“幫”。“亮閃閃”是寫出自己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感受最深、理解掌握最好的內容或者對英語學習最有幫助的體驗(至少一條);“考考你”指通過自主學習,對照教師講的重難點,分析自己理解的程度,列舉幾個自己已經掌握清楚和熟練的但你覺得別人可能有問題的知識點,比如詞匯的用法、長難句的翻譯等,在下一次“隔堂討論”中挑戰別人;“幫幫我”是列出至少一條自己不懂或存在疑惑的地方,在討論中求助別人。學生為了達到“隔堂討論”的效果,可以利用一切可用的資源,向老師或同學請教,或上網查閱資料進行再學習。在“隔堂討論”環節,學生利用準備好的“亮”“考”“幫”作業,按老師分小組討論,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充當監督者、引領者和答疑解惑者的角色,學生可以在小組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或提問或討論或做小組匯報。因此,本節課完全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一切活動都以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開展。這個過程中有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不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主人翁意識,使學生真正參與學習,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四)有效的教學評價方式。
對分課堂在考核方式上提倡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更突出強調學生對學習過程跟蹤評價的重要性。該評價方式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參與學習的情況,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思考能力、合作性和討論課堂上作業的反饋情況。該過程側重強調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和中心,所有任務的設置以最大限度地調動不同基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為主要目的,讓他們參與學習中,把課堂交給學生,有效完成教學任務,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突出英語語言的實用性,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促教、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程波.“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創新大學英語課堂的研究[J].校園英語,2016(34).
[2]陳瑞豐.對分課堂:生成性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3).
[3]王明媚.對分課堂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的實踐與反思[J].高教論壇,2016(8).
[4]杜艷飛,張學新.“對分課堂: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6(3).
[5]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5-10.
[6]梁苑霞.對分課堂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
本文為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2018年度自列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對分課堂(PAD)教學模式在高職大學英語課堂中的創新應用研究”(甘林院發〔2018〕106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