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玲
摘 要:地理核心素養傾向于對學生人地協調觀念、地理實踐能力、區域認知水平以及地理綜合思維的培養。四大主要核心素養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與工作有積極的作用。因此,對地理核心素養進行了系統論述,認為當前初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無視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無視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融合、無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工作等問題,并從明確目標、創設情境、設置活動以及選擇方法四個方面闡述了初中地理教學改革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地理;改革
地理核心素養是地理學科中最為核心與本質的內容,難以通過學習其他的學科而獲得。在設計初中地理教材的時候,核心素養的相關內容就已經融入其中,因此教師在開展地理教學活動的時候,要敏銳地抓住核心素養與教材內容之間的結合點,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與引導,使得地理課堂不單單局限于教師講解教材內容,而是教師要充分地使用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與人地觀念,將地理課堂作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認知能力的平臺。
一、地理核心素養的體現
(一)人地協調觀念
人地協調觀念指的是學習者可以認識并且適應人類活動以及地理環境的相互影響規律,使用這種觀念引導自身更好地認識、適應自然,和自然友好共處。地理環境能夠為人類活動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與客觀環境,同時對于人類活動也會產生一定的要求與制約。人類活動同時也會反作用于地理環境。所以,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間相互聯系與影響。為此,地理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樹立科學而又合理的人地觀念,并有效地規范自身行為。
(二)地理實踐能力
地理實踐能力指的是學生的地理觀察以及測量、社會調查、地理實驗活動。在當前教育體制下,因為教師與學生認識上的偏差以及學校設備缺失,導致了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長期處在空白地帶。地理現象需要學生親身經歷以后才能夠正確理解,所以學生參與課堂實踐活動能夠將課本知識以及實踐進行有效的融合,將理論和實際結合,保證知識更快和更加深入的掌握。
(三)區域認知能力
區域認知能力指的是學生對于區域的認知能力與方法,具體體現在認知區域的位置、聯系、特征以及發展等綜合性能力。初中地理教學更加注重對該能力的了解與掌握,通過培養學生空間表達以及思維能力,使得學生可以充分地識別、分析與閱讀地理圖形,具備地理空間認知、辨別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信息應用能力。
(四)綜合思維
地理綜合思維指的是對地理現象的全面、動態化的認知。在地理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地理學所具備的綜合特征,除了注重地理要素的聯系、規律以外,還要注重不同要素之間的聯系與差別,有效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聯系推理能力以及綜合思考能力。
二、初中地理教學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學生主體地位
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過分關注學生的成績,并沒有將核心素養的培養放在首位。當前傳統教學模式依然在初中地理課堂上占據主要地位,盡管新課標一再強調課堂教學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在實踐教學工作中,很多教師依然向學生進行單向的知識灌輸活動,課堂上教師成為唯一的主體,學生只能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地理思維以及地理技能無法得到提升,難以產生人地協調的正確理念。
(二)忽視理論實踐應用
初中地理教學活動中,學生通常是死記硬背一些理論性知識,采用這種方式加深記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生的地理現象分析能力與知識遷徙能力亟待提升。地理學科是一門知識復雜、綜合的學科,學習內容主要來源于社會與自然現象,學生在學習各種地理知識以后,并沒有將這些知識靈活地用于實踐生活當中,也無法分析不同區域的特殊現象,因此地理實踐應用能力相對較差。教師在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也忽視了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進行有效的融合,很難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忽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中考當中地理成績所占的分值較低,學生對于地理學習的關注度不高,沒有拿出太多的時間用于地理知識的學習。初中地理教師通常為了能夠快速而又全面地完成教學任務,會將課堂重點放在重點知識點的教學中,不注重指導學生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學生地理綜合思維以及實踐能力無法得到提升。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改革實踐策略
(一)明確學習目標
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人地觀念、綜合思維以及實踐能力。因為升學壓力的影響,很多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存在著教學內容密度高、容量大以及講課節奏快的實際問題,教師希望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里向學生灌輸盡量多的知識。這種過分關注與教學容量大,以及講課速度快的課堂模式違背了新課程教學理念。初中地理課堂應該有效地控制地理教學內容,為學生預留出足夠的消化、探索空間,從而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初中地理教學要以學科特點為依托,根據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確立課堂教學任務,保證核心素養和課堂教學內容能夠吻合,使其充分轉變為具體化,對教學內容有指導價值的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充分了解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剖析,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制定出與之相匹配的教學目標。
(二)創設真實情境
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初中地理教學要為學生創設出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情境。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各種形式的地理環境,地理學的目標是按照地理環境為人類選擇最佳的活動。所以,地理學不僅依存于現實,同時也服務于現實。創設出更加滿足社會實際以及現實世界的情境,能夠幫助學生通過這些情境直觀地掌握地理理論知識,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和技能,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成就感。此外,教學情境與現實世界相符,有利于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靈活地使用地理理論,用地理知識探究實際的地理環境,有效地解決各類地理問題。總而言之,真實的地理情境有助于提升地理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核心素養,為學生以后的工作與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在各種地理情境當中,學生最容易理解的情境便是個人的生活情境,然后是學校、地區與社會生活,最遙遠的是抽象的學科情境。中學地理教學工作中,注重創設出與學生實踐生活相匹配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充分地記憶、理解并且熟練地使用地理理論,有效解決各種地理問題,同時也能夠提升學生學習地理學科的成就感與積極性。例如,教師為學生創設圖文情境,能夠充分培養學生對于地理區域的理解以及認知。創設問題情境,則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知識遷徙能力。創設生活情境,有助于滲透人地理念,充分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
(三)設置學習活動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要注重轉變教師的主導地位,而且要貫徹落實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鼓勵學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形式開展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腦以及動眼能力,指導學生“學中做,做中學”。在學生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并將其內化,在地理知識獲取的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態度、能力、情感以及習慣。例如,根據教學內容設置角色扮演活動,能夠提升學生實踐能力。使用小組競賽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以及綜合思維能力。使用辯論賽的形式充分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及人地協調理念。
(四)選擇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方法指的是在地理教學實踐工作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準備相應的案例材料,并預設問題,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以及自主探究的形式探索問題的答案,在思考的過程中提出更加富有價值的問題,然后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探究式教學模式包含了小組合作探究以及學生獨立探究兩種形式。獨立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自我管理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小組合作探究則更加側重于對學生分工合作能力以及專業學習能力的培養。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優勢還在于將問題作為根本導向,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問題意識,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要設定課程教學任務與目標,創設教學情境,充分引導學生開展必要的實踐活動,獲得最終的學習成果。
參考文獻:
[1]常晟.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課程改革實踐探索[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3):37.
[2]吳鵬.培養初中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實踐探索:以“人口與人種”的教學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17(16):91-92.
[3]黃鶴雅.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教學探究[J].考試周刊,2018(49):142.
[4]謝紅.培養中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地理實踐力)的途徑之一: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J].新課程導學,2017(14):1.
[5]邱榮槐.以核心素養為導向 建構“生活中的地理”課程:初中《歷史與社會》拓展性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