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建明
摘 要:初中物理是一門抽象的理科學習科目,其嚴謹的邏輯思維、抽象概括的語言表達,常常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陷入對立中,出現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煩的現象,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這就需要初中物理教師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借課改的東風努力探尋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不斷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學效率,為學生的綜合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物理;小組合作;優化教學
合作學習的理念在我國古代就曾提及。《學記》中有:“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可以讓教學的側重點由教師的“教”轉到學生的“學”上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踐行新課改理念對初中物理教學的要求,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
一、合作實驗
實驗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獲得真知的有效途徑。物理中的很多定律、概念、公式等都是通過實驗操作得到的。實驗過程較復雜、注意事項較多,單靠學生一人的力量需要較長的時間,教師就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優化實驗教學。特別是對于一些影響因素較多的物理實驗,如果單靠學生一人的力量逐一排除其他干擾因素需要較長的時間,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無法高效地完成。此時,小組合作就很有必要性。
例如,教學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實驗“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教師先讓學生根據生活現象大膽猜測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有的根據輪船從江河航行到大海,吃水的深度變化了,由此猜想浮力可能與液體的密度有關;還有的根據從井中盛水,盛滿水的桶露出水面越多,提桶的力度越大,由此猜測,浮力可能與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有關,也可能與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體積有關。在此基礎上,學生還想到了各種影響因素,如物體的重力、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形狀等。接著,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采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把多個因素的問題變成單因素的問題,分別加以研究。試想,這樣一項瑣碎、繁雜的實驗單靠一個人的力量要做到何時才能做完。但如果運用小組合作,就能夠通過分工合作,簡化實驗過程,提高實驗效率。教師按照可能影響的因素,分派給每個小組實驗任務,第一組負責浮力的大小與液體密度有關的實驗,實驗器材有密度不同的液體,如酒精、鹽水等;第二組負責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力有關的實驗,實驗器材有彈簧測力計、橡皮泥等;第三組負責……最后,每個小組匯報展示實驗結果。通過小組共同努力,最終得出實驗結果,即影響物體浮力大小的因素與液體的密度、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為后續學習浮力公式奠定堅實的基礎,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合作突破重難點
重難點是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知識的精華之所在。傳統突破重難點的方法是教師反復強調、學生機械練習。在“題海”中強化理解。誠然,多做題是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有效方法,但這種方法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讓他們在枯燥的練習中失去學習物理的興趣,不利于教學工作持久地展開。因此,新形勢下,教師要改變教學策略,通過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讓學生在合作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產生有效的記憶,從而攻破重點、消除難點。
例如,教學八年級物理“光的反射”,這節課的重難點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分組探究這三線有什么關系?教師為學生準備好探求的器材,如平面鏡、激光筆、兩面可折疊的光屏、特制的量角器。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分三組展開探究活動。第一組通過調節紙板,發現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第二組通過測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發現這兩個角的大小相等;第三組……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最終歸納總結出光的反射定律,攻破教學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三、合作小制作
初中物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無論是動手實驗,還是小制作,都需要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學生在制作過程中由于能力和各方面的原因,一人很難完成。這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讓學生通過合作完成活動。
如在學習了八年級物理“光的折射”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制作一個“潛望鏡”。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積極準備制作材料,商討制作方案。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針對學生的制作方案提出修改意見,完善制作方案。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點撥下,根據光的折射原理,用硬紙殼、平面鏡、透明膠以及剪刀,做成了多種樣式的潛望鏡,體現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他們科學探索的濃厚興趣。
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能夠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優勢,不斷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邱強.高效課堂下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的小組合作學習[J].新課程(下),2017(8).
[2]馮學前.高效課堂下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的小組合作學習[J].中國職工教育,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