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燁
[摘 要] 校長要想提升課程領導力,必須做教育理念的引領者、教學模式的示范者、課堂教學的督查者。校長要突破認識上的片面性、思想上的功利性、行動上的被動性;必須從加強教育科研、健全制度建設、深入課堂督查、提升親和力等方面為教師搭建專業成長的平臺。校長要恰當地開發校本課程,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應爭取家庭、社會的配合和支持,宣傳新課程改革的意義和作用,使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形成合力。
[關鍵詞] 校長;課程領導力;提升
對于校長來說,新課程改革是個探索、創造和挑戰的教育實踐過程,因此校長必須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課程領導力。
針對目前“以分數評優劣”的教學現狀,校長的課程領導力體現在鼓勵教師用活教材、大膽創新、給教師松綁、給學校松綁、給學生減壓,改變主要以考試分數來評價教師、學生的方法。提升教師素質是學校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關鍵,而校長則是學校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如何提升校長的課程領導力,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校長必須找準自我定位
課程領導首先是思想的領導,校長必須是教育理念的引領者;必須組建科研團隊,傳播新的教學模式,必須是教學模式的示范者;必須帶領團隊深入課堂,做課堂教學的督查者。
(一)做教育理念的引領者
“一流的教師教思想,二流的教師教方法,三流的教師教知識”,這充分說明了教師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作為校長,必須認識到提升課程領導力的首要任務就是做教育理念的引領者。華中師范大學王后雄教授認為,只有具有先進教育理念的校長,才能組建新課改團隊,實施新課程改革,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目前受傳統教學的影響,教師陳舊的觀念和已經形成的相對固定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課程改革的羈絆。
(二)做教學模式的示范者
教師要進行課改,要求校長發揮其領導作用,組建科研團隊,做教學模式的示范者。校長應重視教研組長的選擇和培養,要選擇業務能力強、組織能力和策劃能力突出的人;要關注教研組制度建設,明確教研目的和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教研制度和方案。另外,學校在選擇中層干部時,一定要把他們的科研能力、對新課程的理解和實施情況放在考量的重要的位置。校長要組建好這支團隊,打造一支精干的隊伍,能夠站在課改的前沿,做課改的示范者。
(三)做課堂教學的督查者
校長必須帶領教科研團隊經常深入課堂聽課、評課,及時了解教學一線的真實情況,了解教師的新課程改革實施情況,做課堂教學的督查者。對于課堂中存在的問題要團隊會診,找出癥結,然后對癥下藥。
二、做到思想認識和行動上的突破
(一)突破認識上的片面性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們大都有課堂教學改革的意識,但一時間很難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經常冷場。有些校長“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思想根深蒂固,導致新課改難以推進。因此,校長必須突破思想上的片面性,必須認識到課堂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二)突破思想上的功利性
受應試教育和評價方式單一的影響,許多學校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學率。有些校長為了學校取得高升學率,特別強調老師苦教、學生苦學。而新課程改革要求校長必須克服這種功利思想,熟悉新課程理論,學習新課程的理念,并結合本校實際探索出一條新路子。
(三)突破行為上的被動性
校長課程領導力的核心不在于能管理多少人,而在于能影響多少人。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校長應當與教師共謀發展,共商大計,調動教師參與新課程改革的積極性;發揮教研團隊的力量,進行校本研究,制定適合本校實際的課程管理模式。為突出行動上的主動性,校長必須知民情、用民智、聚民心、順民意。
三、搭建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
學校的根本任務是育人,育人既要“育生”,也要“育師”。“育師”就是要堅持“以師為本”,關注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和專業成長,以此推動學生和學校的發展。因此,校長要提升課程領導力,就必須為教師搭建平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一)引領教師專業成長
校長課程領導力提升的重要表現,就在于打造一所科研型學校,讓科研意識滲透到教育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去。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教師的教學行為決定學生的學習行為。教師教學水平能在課改中得到顯著提高。因此,校長應該鼓勵教師深入開展教研活動,提高專業素養。教師可通過教研組內同伴之間的互助和討論來引發對教育教學的反思,從而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促進專業成長。
(二)健全制度建設
校長是教學的管理者,因此可通過健全各種制度來實現課程教學改革的暢通。為了教師的可持續發展,校長要樹立正確的教師觀,不僅要使教師發揮最大的能量,更要給教師最大的發展空間。校長不能讓教師承擔過大的工作量,使他們不堪重負,這會使他們產生職業倦怠;不能不給教師發展和展示的機會,使他們得不到成長。校長要健全各項制度,關注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努力營造良好的氛圍,開展各種培訓和教研活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督促教師課程改革
校長應把深入課堂聽課、評課作為常態,了解教學一線的真實情況,從而有的放矢地指導新課程改革。教師的一堂課體現了其教學理念,反映出其教學的能力和效率。
校長深入課堂,可以發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不足,并做出全面分析,提出改進意見,給予指導幫助,防范不良教學傾向的蔓延;對于先進的課堂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可讓他們先在學科組推廣實踐,再根據效果由點到面擴大推廣范圍;對于教師嘗試新教學模式給予最大的幫助,讓他們不斷研究新課程改革方法,優化課堂教學。
(四)內化教師專業成長
情感因素在教師專業成長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士為知己者死”說明了情感因素的巨大作用。教師座談會上,絕大多數教師認為待遇固然重要,但教師更關注的是學校帶給他們的情感體驗。他們認為,如果校長不考慮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盲目拔高、盲目跟風,會使教師無所適從。
如果校長們能做到關心體貼教師,給教師發展的空間,那么他們對校長的新課程改革會很樂意地接受。因此校長在領導課改的實施中,要提升親和力,在生活上給予教師照顧,在工作上給予教師支持,在平時的管理中“以理服人”,在生活上“以情動人”,教師就會“愛屋及烏”,甚至把教學當作“享受”,會自主內化,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
此外,校長要想提升課程領導力,應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恰當地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開發校本課程,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應爭取家庭、社會的配合和支持,宣傳新課程改革的意義和作用,共同探索一種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形成合力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孔凡哲. 完善基礎教育課程標準的若干思路——來自中小學教科書實驗的啟示[J].教育研究,2008,(4).
[2]程紅兵. 未來十年課程改革前瞻 [J].基礎教育課程,2011,(12).
責任編輯 萬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