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以學
[摘 要] 以問導學是當前新型的教學模式,旨在培養、鍛煉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小學是各學科啟蒙的重要時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運用以問導學方法,可以有效地開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 小學數學;以問導學;教學策略
數學是一門抽象復雜的學科,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于小學生而言,其各項能力均處于啟蒙發展階段。教師在小學數學中如何引導、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的能力,對學生后期理科思維學習有重要意義。提問屬于數學常見的教學方式,而以問導學是隨著新課改的標準發展而成的,其更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小學數學以問導學的教學意義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要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其教學內容應當有意義、富有挑戰性。對小學生而言,數學較為復雜,教師要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教學中,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或學習期待。由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運用以問導學方法,該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有意注意,充分結合小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參與到教學中,并自主進入實踐感知中,最大程度地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另外,對教師教學而言,以問導學是將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主線,可以有效地將各知識點串聯,利于學生鞏固溫習舊知識、拓寬學習新知識,使課堂教學內容更系統、全面和有針對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優化課堂教學。
二、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數學教學形式、內容不斷豐富,不再是以往的一言堂、灌輸式教學模式,教學手段逐漸生活化、情景化,但部分教師在教學時,因缺乏一定的教學經驗,其教學引導較為生硬、封閉,未能啟發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問是數學教學最常見的方式,但該方式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易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教師常利用講授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所提出的問題啟發性較低,未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其發散思維、綜合能力鍛煉培養作用較少。長此以往,極易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有的學生出現厭學偏科問題,使得課堂教學質量嚴重下降。
三、小學數學以問導學的應用策略
(一)通過以問誘導激發學習欲望
學習欲望是學生長期維持學習活動的動力支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欲望情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其在學習萌芽發展階段產生興趣,進而充分調動其學習主觀能動性,以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問題作為導向,可以快速集中學生注意力,有效地激發其學習求知的欲望,使其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例如,在學習《比例尺的應用》一課時,教師可設置這樣的問題:“一只螞蟻如何在10秒內從南極爬到北極?其中反映出了什么數學知識?”以巧妙的問題設置,引導學生認識、了解所學的知識點,待學生思考交流后,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螞蟻在地圖上爬行,使學生對比例尺概念有一定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以問題引導,設置這樣的問題:“地圖上每個國家的面積是怎么測量出來的?”“已知我們教室長為10米、寬為7米,如何在練習本上畫成它的平面圖?”利用問題趣味性的誘導,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欲望,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學習中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二)以問引導,遷移教學知識
在數學知識系統中,其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系極為明顯,新知識一般是舊知識的延伸或拓展。教師在教學環節中抓住這一特點,以問題作為引導,可以鍛煉學生知識遷移的技能,高效地掌握相關知識點內容。例如在學習應用題解答時,教師分別為學生挑選兩道題目,一道作為復習題,一道作為例題。復習題的內容是:“文具店里有25個乒乓球,已經賣出15個,還有多少個?”而例題的內容是:“文具店里有14個白乒乓球和11個橙乒乓球,已經賣出15個,還有多少個?”教師先讓學生分析解答復習題,然后以問題引導,讓學生比較復習題、例題之間的問題和條件,分析兩道題目的異同點。待學生分析說明后,教師可設置這樣的問題:“例題中乒乓球的總數未知,而題目要求解答還剩幾個,此時該如何作答?”教師利用問題引導,讓學生認識到例題中兩個已知條件(14個白乒乓球和11個橙乒乓球)是復習題中一個條件(25個乒乓球)分解出來的。由此,可讓學生從舊知識學習中遷移到新知識中,幫助學生拓寬解題思路,并高效地認識、了解新的知識點內容。
(三)通過以問提示、鍛煉數學思維
在數學教學中應重點鍛煉、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不僅教授學生相關數學知識、技能,還應重視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培養,以使學生得以全面發展。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以問題形式指導學生學習,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一定的數學思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數學學習能力,讓學生由被動接受學習轉變成自主學習。針對小學中年級學生,教師在以問導學設計時,需多方面進行思考,不僅需符合教材知識結構、學科標準,還需考慮學生心理特征、認知水平情況,以優化以問導學的教學方式。在鍛煉學生數學思維教學中,以問題作為提示,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相關概念、解題思路,培養其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圓的面積計算》一課時,教師可以鍛煉學生數學轉化思維,以課本附頁的圓圖剪拼進行講解,讓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根據課本要求將圓圖分成32或16等份后,再拼成的圖形是什么?它們的圖形面積是多少?”教師讓學生在操作、實驗中了解圓面積計算的方法、公式,利用問題提示,讓學生逐漸認識、理解所學知識點,還鍛煉學生比較、分析、轉化、抽象及概括等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信心,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學習態度。
(四)通過以問反思抓住教學重點
每個章節均有重難點教學,通常知識的重點、難點相統一。對小學生而言,引導其尋找分析問題難點,即可抓住知識的重點,幫助學生有效地解決相關數學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教師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反思,分析整理不同例題、案例等材料,讓其在學習反思中抓住難點,進而全面詳細地認識、掌握相關知識點內容。例如這樣的題目:“班級里有學生36名,其中女生人數為男生人數的二分之一,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對于小學生而言,該類問題的難點是整數、分數之間的關系及其隱藏性的條件。教師可以根據解答思路、方法設置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反思:“例題中將什么視為一個整體?男女一共分成幾份?男生占了幾份?女生占了幾份?”利用問題讓學生思考例題中解題的關鍵,幫助學生梳理解題方向,進而加深學生對該章節重點、難點內容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質量。
(五)通過以問總結尋找數學規律
對小學生而言,其數學思維、邏輯較弱,該門學科需理解的概念、規律及公式較多,均屬于抽象概括類的學習,教師如何讓小學生理解掌握該類知識,對教師教學技能、素質有明顯挑戰。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發現、認識該類知識的規律性,可以使學生的學習實現質的飛躍,還能進一步讓學生領略到數學抽象思維的有趣性,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探究性。教師在數學教學時利用以問導學方式,將問題性質設置成總結性的內容,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分析、整理總結以往所學的知識點,進而認識到相關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性,以發現學習的規律。
綜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以問導學理解問題的形式,把握提問的時機,靈活地設置問題方向,進而有效地將以問導學的教學優勢發揮到課堂教學中去,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效率。
責任編輯 王? ? 慧